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doc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4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7)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溪边》《江上》两首小诗的?

预设:朗读、想象

2.教师提出问题: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插图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一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想象画面,学习《林中》

1.学生背诵《溪边》。(出示课件38)

2.(出示课件39)教师过渡: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3.(出示课件40)教师提出问题:找一找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4.学生小组之间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林中有松树、松针、小蘑菇。

预设2:这首诗中描写了孩子们在林中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1)交流语句:(出示课件4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

预设2: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2)交流语句:(出示课件4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1:句子把蘑菇当做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预设2:“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被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②教师总结: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蘑菇顶着菌盖比作头戴斗笠,将蘑菇比作山花,形象、贴切。

(3)交流语句:(出示课件4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教师提出问题:轻声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师生交流:写出了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③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④教师提出问题: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44)

5.教师总结: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似一只只蘑菇。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教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6.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总结提升(出示课件45)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充满了童真、童趣。教师板书:童真、童趣。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出示课件46、47)

3.学生活动:学生仿写小诗。

4.结构梳理(出示课件48、)

5.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50、51)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街头》《花前》《树下》。

(设计意图: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让学生搜集并品读诗词,能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增强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文档评论(0)

小学教育之窗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小学教育之窗主要提供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设计定制服务;还提供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及总结的定制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