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儿童多动症冲动控制护理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儿童多动症冲动控制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作为儿科护理岗位上工作了12年的护士,我见过太多被“坐不住”“管不住自己”困扰的孩子和焦虑无措的家长。儿童多动症(ADHD),尤其是以冲动型为主的亚型,就像一颗藏在日常中的“小炸弹”——孩子可能在课堂上突然大喊大叫,打断老师讲课;可能在和同伴玩耍时因抢玩具推搡别人;甚至在马路上突然冲出去捡球,让家长吓出冷汗。据《中国儿童注意力水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约为6.26%,其中近40%的患儿以冲动控制障碍为核心表现。这些孩子不是“故意调皮”,而是大脑前额叶发育延迟导致的“刹车失灵”。

护理工作在ADHD患儿的整体管理中扮演着“桥梁”角色——我们既要用专业知识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又要教会家长和老师“读懂”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需求;既要关注当下的冲动行为干预,更要着眼于长期的社会功能提升。今天,我将结合临床真实案例,和大家分享一套“从评估到干预,从家庭到学校”的冲动控制护理体系。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去年9月,8岁的小明(化名)被妈妈拽着走进我们的儿童发育行为门诊。妈妈一坐下就红了眼眶:“老师说他再这样就劝转校,昨天他把同学的铅笔盒扔到窗外,说‘谁让他不借我橡皮’;上周在小区跑着玩,差点被电动车撞了,我现在根本不敢让他离开视线……”观察小明时,他的椅子始终晃着,刚坐下2分钟就站起来摸诊桌的台灯,我问他问题,他不等我说完就抢答:“阿姨你是不是要问我为什么扔铅笔盒?因为他不借我!”说话时手一直在玩自己的衣角,眼神倒是清亮的,没有敌意,更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急于蹦跳的小松鼠。妈妈补充:“他从小就比别的孩子‘难带’,1岁多会走就到处爬高,2岁时能把玩具拆得粉碎;上幼儿园总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说他‘规则感差’。我们打过、骂过,后来看他被小朋友孤立,又心疼,可道理讲了一百遍,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123

病例介绍经儿科医生评估,小明符合DSM-5中ADHD冲动/多动型诊断标准:经常打断或插入他人对话(每天≥5次)、难以等待轮流(如游戏时抢玩具)、经常在危险情境中行动不顾后果(如奔跑时不看路),症状持续≥6个月,且在学校、家庭多重场景中出现。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小明这样的孩子,护理评估不能只看“表面行为”,必须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找到冲动行为的“触发点”“强化因素”和“保护资源”。

生理层面评估我们首先联合医生完成了基础检查:小明身高体重在正常范围,无癫痫、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但通过Conners行为量表评估,他的“冲动-多动因子”得分32分(正常≤15分),提示冲动行为显著;家长反馈他“入睡困难,每天要翻半小时才能睡着”,这可能与神经兴奋性过高有关。

心理层面评估通过和小明单独沟通(用他喜欢的乐高当“媒介”),我发现他并非“不懂规则”——当我问“在教室能不能随便说话”,他立刻回答“不能,老师会批评”;但追问“那你为什么有时候还是会说”,他挠挠头:“我就是突然想说,来不及等!”这印证了ADHD患儿的核心问题:行为抑制功能(大脑的“刹车系统”)发育滞后,导致“知道该做什么”但“做不到”。

社会环境评估家庭方面,小明父母工作忙,平时由奶奶照顾。奶奶心疼孙子,常说“孩子小,长大就好了”,对他的抢玩具、打断说话等行为多是“笑着哄”;爸爸脾气急,一看到他闯祸就吼“再这样揍你”,导致小明要么“更反抗”,要么“躲着爸爸”。学校方面,班主任反映他“上课坐不住,影响周围同学”,座位被调到最后一排,同伴关系差,常被孤立。

动态观察记录我们为小明建立了“冲动行为日志”,连续记录2周:

触发情境:70%发生在“等待”场景(如排队领餐、轮流发言);20%在“需求未满足”时(如借东西被拒);10%无明显诱因(如突然跑跳)。

行为表现:语言冲动(打断说话)>动作冲动(推搡、扔东西)>危险行为(奔跑不看路)。

后续结果:60%被家长/老师批评;30%被同伴排斥;10%“成功”(如抢到玩具)。

这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小明冲动行为的“规律”——他并非“故意破坏”,而是在“等待”和“受挫”时缺乏应对策略,且部分行为因“成功达到目的”被强化了。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炼出3个核心护理诊断: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一)冲动控制障碍:与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行为抑制功能不足有关依据:无法在需要等待的情境中控制行为(如排队时插队),难以抑制即时反应(如不等他人说完就抢答)。(二)社交互动受损:与冲动行为导致同伴排斥、家庭沟通模式不良有关依据:家长反馈“小朋友不爱和他玩”,观察到他在小组游戏中因抢玩具被拒绝加入。(三)家庭应对无效:与家长缺乏ADHD知识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