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建筑的新生态教学有感.docxVIP

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建筑的新生态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建筑的新生态教学有感

站在讲台前拿出那张印有垂直森林的图片时,我能清晰看到台下学生眼睛里瞬间亮起的光——那是比课件里任何华丽特效都更动人的反应,也是这堂“建筑的新生态”课最美好的开端。原本还担心刚升入七年级的孩子会觉得“生态建筑”这个概念太抽象,可当我把图片贴在黑板中央,问“大家猜猜这栋楼里住了多少植物”时,后排那个平时不爱发言的男生突然举手:“老师,我外婆家小区有爬满墙的爬山虎,算不算迷你版垂直森林?”这个问题像颗小石子,在课堂里漾开了一圈圈讨论的涟漪,也让我更加确定,美术课的专业知识传递,从来都该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里生长出来。

备课的时候,我特意避开了传统的“理论讲解+作品欣赏”模式,而是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里“主动建构知识”的思路,准备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小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生态建筑侦探”,让学生分组观察课本里的案例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建筑里的自然元素”和“解决的环境问题”。有个小组在分析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时,不仅找到了温室里的植物,还注意到穹顶的形状像“倒扣的伞”,小声讨论“是不是为了下雨天收集雨水”。我没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发现抛给全班:“大家觉得这个‘伞形’设计还有可能有什么作用?”最后孩子们通过互相补充,居然说出了“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的专业思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师的角色从来不是“灌输者”,而是帮学生搭建思维阶梯的“脚手架”。

课堂中间有个小插曲,我让学生用彩纸和废旧材料设计“自己心中的生态建筑”,有个女生一直低着头不动手。我走过去蹲下来,发现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彩纸,眼圈有点红。“是不是觉得很难,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呀?”她小声点头:“我想设计能种很多花的房子,可我不知道怎么做出‘屋顶花园’的样子。”我没有直接教她怎么做,而是指着窗外的教学楼:“你看咱们教学楼的阳台,要是在上面摆上花盆,是不是就像个小花园?那如果把阳台变得更大,围着屋顶绕一圈,是不是就是‘屋顶花园’了?”她眼睛慢慢亮起来,拿起剪刀开始剪彩纸做“屋顶”,最后还在“建筑”旁边加了个小风车,说“这样可以发电,更环保”。这件事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美术教育从来不是教会学生画得“像不像”,而是帮他们发现生活里的美,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那个“屋顶花园”在别人看来很简单,却是这个孩子用想象力搭建的“生态世界”。

下课前我让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满满一黑板的“生态建筑”形态各异:有的在建筑侧面做了“植物墙”,有的给窗户装了“太阳能板”,还有个孩子用瓶盖做了“雨水收集器”。我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理念,平时很调皮的男生站起来,指着自己用纸箱做的“多层建筑”说:“我爷爷家在农村,夏天特别热,我这个建筑每层都有通风口,还种了树,这样爷爷夏天就不热了。”话音刚落,班里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堂美术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建筑知识”本身——孩子们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用美术语言表达“生态”的概念,更在心里种下了“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种子。

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想起刚拿到这本赣美版教材时的困惑:怎么才能把“建筑的新生态”这样偏理性的内容,上得让七年级学生感兴趣又有收获?现在我有了答案:好的美术课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教材里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能触摸、能感受、能参与的生活体验。就像这堂“建筑的新生态”,没有复杂的理论堆砌,却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未来我还会继续在教学里探索,把更多生活里的“美”带进课堂,让美术真正成为连接孩子与世界的桥梁——毕竟,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最珍贵的“艺术宝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宝藏,帮它慢慢发光。

文档评论(0)

美在当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