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pdfVIP

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pdf

皇盐 QQ 生釜 塑 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问的变化 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① 陈 蕴 茜 [摘 要] 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最早出现于上海租界,而后逐步向华界扩展,至民 国时期又由沿海开放口岸向内陆城镇发展。作为舶来品的公园在近代经历了本土化过程,至民国时期公园逐 渐成为人们旅游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近代中国公园的发展反映出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殖民主义影响 下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公园;旅游娱乐空间;殖民主义;国家控制 [中图分类号] K257;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873(2004)O5—0093—08 [作者简介] 陈蕴茜,副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210016 清末民国时期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期,社会生活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工业化、城市 化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新兴旅游娱乐项目的公园随之产生,拓展了中国人的旅游娱乐空间, 并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考察了清末民国时期公园作为近代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尝试从 一 个新的视角揭示清末民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本质特征。 本文所涉“旅游娱乐空间”概念的定义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指提供给人们旅游娱乐的公共活动场 所,如公园、动物园、博物馆、海水浴场、避暑地、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等;二是指人们旅游娱乐的精神空 间,即人们对旅游娱乐空间的好奇、兴趣与构想,以及人们在旅游娱乐中的精神感受及精神张驰状态。 近代旅游娱乐精神的本质是通过旅游娱乐活动以缓解近代工业社会制度化体制对人们构成的身心压 抑,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明渗入及城市的发展,新式旅游娱乐项目逐渐兴起,旅游娱乐空间得到拓 展,并由自然存在的功能多元化的空间场所,向人们按照主观意愿刻意修建的功能单一化或专门化的 场所转变 。中国过去的旅游项目主要是游山水、览名胜、观寺庙、逛庙会,山水是 自然存在的空间,名胜 ① 本文为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Touring,Migrating,and Fleeing l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Physical Movements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专题研讨会论文,感谢评论人Vanderbih University的 Rogaski Ruth教授、哈佛大学保罗 ·柯文(P. A.Cohen)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主任濮德培 (Peter C.Perdue)教授、明尼苏达大学东亚系汪利平副教授以及与会者对本文提 出的修改意见。 ·93· 古迹则是前人的历史遗存,而寺庙、庙会在传统社会更具宗教、商业及社交功能,虽然也有少数人修建 私家园林 ,但那毕竟不是纯粹的公共旅游娱乐空间,因此,总体而言,传统旅游娱乐空间是自然、分散、 交杂的。但 19世纪中后叶,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西方人将其旅游文化移植到中国,逐步兴建新 兴旅游项 目,建立起与中国传统旅游娱乐空间完全不同的独立新颖、功能单一的旅游娱乐空间。新兴 旅游场所主要包括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海滨浴场、风景度假区等。每一个旅游项目都体现出人们的 主观意愿,并具有相对单一功能,其 目的是让人们在每一个旅游娱乐空间中获得休闲与放松,但这些 项 目也带有文化内容,特别是公园、动物园、博物馆 ,反映出旅游娱乐空间的人文性。这类旅游娱乐空 间的拓展 ,使中国人眼界大开,并充满新奇感,许多人到大城市特别是通商 口岸都要游览一番 ,甚而连 颇具见识、随曾国藩办津案的幕僚,一到天津就立即奔赴外国人的游乐景点,要一睹“西洋景”风采 ,① “看西洋景”成为新的大众语汇。这一变化首先发生在通商 口岸城市 ,而后逐步向内陆城市辐射 。受此 影响 ,中国官方与民间也开始增设旅游项 目,到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城市为中心、以新兴旅游 项目为载体、辅以传统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旅游娱乐空间。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反映出中国传统旅 游娱乐空间正向现代旅游娱乐空间拓展,这一过程体现了中西旅游文化交融、旅游娱乐空间向主观 化、单一化、专门化转型的特征。 在众多外来旅游项目中,对近现代中国旅游娱乐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且政府投入最多的是公园。 近代公园的定义是“供群众游乐、休息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②中国过去只有官家或私 家园林 ,公 园这一公共旅游娱乐活动空间完全是近代西方文明进来后的产物。③ 公园最早建于租界 , 而后影响至华界。中国最早的公园是由英美租界工部局于 1868年 8月在上海建成开放的外滩公 园,④当时称“公家花园”。据闵杰考证 ,自1903年留日学生在《浙江潮》上介绍日本公园后,次年 ,《大 公报》在报道南京建公园时就全部用“公园”一词,“公园”一词逐步取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