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修辞在马拉喀什中运用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比修辞在马拉喀什中运用分析

对比修辞在马拉喀什中运用分析   摘 要: 修辞是众多文学作品中必然会运用到的表达文章主题的一种方式。在乔治?奥威尔著名的政治论文《马拉喀什》一文中,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同时,使文章的描写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直接、强烈。对比修辞更增添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鞭笞和无情的揭露及对马拉喀什地区人民无尽的同情。   关键词: 《马拉喀什》 乔治?奥威尔 对比修辞 殖民主义   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于文学作品传达其内涵和外延意义十分重大。其主要通过准确的遣词和造句将看似普通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且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When we say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we really imply that words have power.”[1]由此可见语言的巨大力量。“修辞是语言的精华,是运用语言过程中智慧的结晶”[2],它对文本思想的表达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修辞的准确运用无疑为文章主旨的深刻表达架起了一座桥,在《马拉喀什》一文中也不例外。   《马拉喀什》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作品。他1903年出生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从小便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尖锐冲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他的文章多以批判当时社会现象特别是对于殖民主义的罪恶和极权主义的丑陋为主。在《马拉喀什》这篇著名的政治性散文中,奥威尔融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生动的描写使得情感的表达也更直接和强烈。奥威尔用这样平易清晰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文章的主旨,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表现力最强的应属文章中运用对比修辞对所见所闻中触动灵魂的不同场景的描写,对比之中,当地人的非人处境令人发指。这让乔治?奥威尔成功地再现了一幅幅他在马拉喀什见到的贫民极度穷困和无奈的生活画卷,并同时从文字的角度,赋予整篇文章更丰富的内涵意义。   一、形象间接的对比   “Contrast”,汉译“对照”、“对比”,是突出差别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实际使用中,Contrast常和 Comparison 密切配合,其中Contrast用于论述不同事物的不同点,如人们常说的“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lative mer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3]。增强说服力的对比修辞在《马拉喀什》一文中的使用,无疑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比如在文章提到的:“As the corpse went past the flies left the resta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 but t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4](当一具尸体被抬过时,成群的苍蝇从饭馆的餐桌上一哄而起,但没过几分钟又飞了回来)这样一句看似简单明了而画面感又极强的一句话呈现在文章开篇,实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苍蝇有着充足的饮食来源,它们既可以享受餐馆中可口的美食,又可以到丧葬场上大饱口福。与这些不起眼而又渺小的苍蝇相比,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却忍饥挨饿、过着非人般的生活;苍蝇外出觅食时数量可观,相比之下,在死者葬礼进行时,陪同者可谓屈指可数。   再看看文章后文对当地人贫苦生活的描述。当作者在给一只瞪羚羊喂面包时:“An Arab navy working on the path nearly lowered his heavy hoe and sidled slowly towards us. He looked from the bread to the gazelle, with a sort of quiet amazement, as though he had never seen anything quite like this before. Finally he said shyly in French: “I could eat some of that bread.”[5](一个正在附近小路上干活的阿拉伯挖土工放下笨重的锄头,羞怯怯地慢慢地朝我们走过来,用诧异的目光默默地在瞪羚羊和面包之间来回转移,他好像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情景。终于,他用怯生生的法语说道:“能给我一点儿面包吗?”)聪明的奥威尔并非随随便便地就将一个乞丐写进读者的视野之中的。作者继续写道:“This man is an employee of municipality.”[6]这个乞讨的人并非普通平民,而是市政当局的一名顾工,可想而知,连市政顾工都已沦落到乞讨的地步,更何况是当地那些普通的工人或是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呢[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