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人生角度看余华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从 1990 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以来, 好评如潮,小说发行了单行本之后更是成了九十年代一部经久不 衰的力作。他的作品摆脱了早期先锋小说那种图解西方现代哲学 的暴力、荒谬主题,小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更加完美地结合。经 过将近十年的摸索, 先锋作家在九十年代纷纷转向人间, 转向似 乎有点过时的现实主义。这不是一个偶然。我们希望从《活着》 这个小说文本来发现这部小说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一、动荡时代下的苦难人生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曾经是地主家的少爷,由于赌钱 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他成了一个贫农,从此以后他身边的 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有病死的,如他的母亲,他的妻予:有 因为人祸而死的,如他的儿子有庆,被抽过量的血而死。还有他 的女儿凤霞, 表面上是产后大出血而死, 实际上也是因为文革期 间批判学术权威, 不学无术的红卫兵上手术台导致的人祸。 当然 也有天灾,如女婿二喜被石板砸死,外孙苦根因为吃黑豆撑死。 一个个亲人死亡的故事给整个小说笼罩上了一种悲剧感, 这也是 小说打动我们的原因。 悲剧的价值用震撼来给我们一种恐惧与颤 栗,同时也不尽让我们为主人公产生同情。 纵观《活着》中 的苦难叙事 (死亡叙事 ) ,我们会发现产生这种苦难的原因有福贵 个人的原因,他年少时执迷不悟于赌博,以及他作为一个农民,
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的愚昧。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时代造就的苦 难,国共两党大战引发的生灵涂炭映衬下, 主人公的九死一生勉 强活命,母亲因为福贵抓药时被国民党抓丁,病痛而死,女儿发 高烧诊治不及时而成了哑巴。大炼钢铁背景下老百姓缺衣少食, 营养不良,个别领导干部的生活奢侈, 有庆的死折射的就是官民 之间的对立。文革中天天革命下小人物也遭殃及的悲剧不幸上演 在凤霞身上。饥荒下孤寡老人生活的困顿直接导致了小馒头的非 正常死亡。	《活着》写出了中国老百姓的生命韧性,任何苦
难,任何死亡,都不能压垮他们求生的意志。福贵在痛丧亲人哀 伤过后,依然坚挺地活着。小说的结尾,他,一个孤独的老人和 一头行将就木的老牛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仿佛寓意着苦尽甘
来之后生存的喜悦。
二、苦难叙事下的人文关怀
《活着》这部作品一改以往余华小说中的零度叙事,叙 述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绝对客观, 作者的态度深深地藏于叙述者 之后,让我们无法猜透作者的想法。当然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西 方的小说开始追求客观,追求作者的消失,卡夫卡、海明威等作 家为中国作家树立了一根标杆。	余华等作家新时期以后开始
走上文坛。他和马原、格非等先锋派作家通过学习西方现代派作 家在现实主义一统江湖的时代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当伤痕文 学、寻根文学、市井乡土文学还在寻求一些理性、民族、国家、 家园的时候,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讲,而不是讲什么。他们那 种标新立异的文学风格, 现实荒诞充满暴力的主题, 都迥异于同 代作家的创作。 他们给读者和评论家们更多的是惊喜, 同时也为 那些八十年代大量传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批评理论的狂欢, 提供 了舞台。 严格意义来讲,余华等先锋派的创作在当时主要是 一种实验的意义, 这也是他们向西方大师当学徒阶段的产物。 时 至今日看来很多作品主题的生硬,过于模仿孤独、异化、荒谬等 西方现代文学母题, 以及技巧上的过度使用, 有时候仅仅是为了 技巧而技巧。这些作品,过多打上了西方舶来品的痕迹,和中国 的民族审美心理相距甚远, 因而也导致了他们从来都是受众面比 较窄,很难融入普通读者的视野, 也很难同他们产生共鸣。 所 以等到九十年代这些先锋派作家纷纷选择了改变。 马原基本上不 再写作了, 而是到大学教书, 试图让更多的人来理解现代派作品 (当然也包括先锋派的作品 ) ,余华则开始了走向世俗, 开始和现 实缓和。《活着》写的是小人物的悲欢苦乐,在苦难的叙述中, 余华逐渐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笔下的人物, 这是一个让读者可喜的 发现。余华以后的《许三观卖血记》继续对小人物施以同情的眼 泪,在叙事模式上一如既往地在苦难叙事中保留着温暖人心的东 西。文学必须俯身于普通人, 关注小人物的冷暖人生才会赢得人 们的尊重。一个作家应该有终极关怀,这是一个作家的使命。 《活着》体现出作家身上的人文关怀,终有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的苦难不会全部加于单独某一 个人身上, 但福贵作为一个苦难农民的典型, 他身上浓缩了中国 几代农民的苦难,小说写出了他们的血与泪, 写出了他们散失亲 人后的心境。一个作家有勇气正视现实的苦难, 然后用笔把它们 表现出来,并对主人公寄予同情与关怀, 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 成就。大凡西方伟大作家总关注人,尤其是普通人的人生问题, 余华在经过写作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题材和写作 对象。
三、启蒙视角下的保守局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