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动宾短语到时间词
《巫山、巫峡》中“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一句里“亭 午”的注释是:正午。 [1] 整句的意思为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 是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但是“亭午”为什么会有“正午”之意 呢?“亭”字在 《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中有以下 4 个意思: 亭子;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姓;适中均匀。“亭亭”一词有两 个意思:形容高耸;同“婷婷”。 [2] 《汉语大字典》 则释“亭” 字:均匀、平均。 [3] “午”字有以下 2 个意思:地支的第七位; 日中的时候、白天 12 点。[4] 这些字典工具书里有关“亭”的解释都不是“亭”字在古 代常用的意思, 它在古代有以下 3 个常用的意思: 一则古代设在 路边供旅客停宿的公共房舍。 如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二则在秦汉时表示基层行政单位。十里一亭,十 亭一乡。如雎景臣《高祖还乡》 :“你本身做亭长, 耽几盏酒。 ” 三则亭子,有顶无墙的建筑。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因此。若要透彻理解“亭午”与“正 午”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追溯“亭午”一词的来源。
古代前辈们针对“亭”的意思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解释外 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如《游天台山赋》 五臣注: “(刘) 良曰:亭,至也。”显然,这里使用了“亭”的引申义,即名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到达意。 段玉裁先生认为“亭”可引申为亭止
意,“停”是由“亭”滋生出来的字。《说文解字》新附字训
“停”为“止也”。确实,古代文献中“亭”“停”二字有通用 的情况。如《汉书 ?西域传上》:“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节奏宫商,织女而忽然亭 罢。
不难得出,这两例中的“亭”都应训为“停止”。 但是文章 原文却没有使用后衍生的“停”字。 此外,《说文解字》中“室” 字下说解:“至,所至也。”由此可见,“至”“止”两字意义 相近。综上,“亭午”一词中的“亭”字本是“到达、停止”的
现在再来讨论“午”的本义。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其中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 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 时的序号,称作“干支纪法”。
“午”是十二地支之一,照理说我们可以直接推断出它所代 表的时间。虽然通过前辈们对甲骨刻辞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早在 商代人们就已经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了, 但是直到汉代人们才采用 天干地支来记录一天内的具体时段。 那么汉代之前的人们依据什 么来判断一天内的时间呢?我们不妨从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 寻求答案, 《诗经 ?七月》中“昼尔于茅,宵尔索 ?T。” [5] 先民 们根据有无日光将一天分为昼与宵。《尚书 ?无逸》中“自朝至 于旦、中、晷,不遑暇食。” [6] 由此可知先民们用昧、旦、夙、 朝等词表示早上,用中、日中等词表示正午,用莫、昏、夕等词 表示傍晚。
不难看出,汉代以前人们对一天内的时段只是进行了一个大 致的区分,且这个区分是比较模糊的。 随着后来人们制作发明计 时工具的技艺不断提升以及使用计时工具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 先民们对一天内时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划分才有了可能。 据考 证,人们使用地支进行一日时间的区分不会晚于东汉。 如《论衡? 说日》中“五月之时,日出于寅,入于戌。”
分别讨论了“亭”“午”两字的本义后, 再来讨论“亭午” 的成词过程。据考证,晋人孙绰《游天台山赋》“乃羲和亭午, 游气高褰。”第一次将“亭”“午”两个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双 音词使用。李善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吾令羲和弭节兮”以及 王逸的《章句》来注解这里的“羲和亭午”是很有道理的,即羲 和驾的日车停留在午时。对于羲和的来历,学界前辈们对之有不 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共通点是他们都承认“羲和”和太阳的关系 密切,我们不妨将之看作一个一个文明符号, 即中国远古文明中 传说的太 ?神。这里我们就结构这个角度来看“亭午”,它是一 个动宾结构。
再然后“亭午”作为一个词较早的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 我们这里讨论的《巫山、巫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了。只是这里的“亭午”已经不再是“至午”这样一个动宾结 构,而是作为名词译为“正午”。后来的文学著作如《唐文粹 ?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 中的“漱元气于亭午, 思轻举于中 夜。”《太平广记 ?李申锡》中“其夫人亭午于堂前假寐次,见 申锡从中门入”。以上两处中的“亭午”均为“正午”意。
此外,还有不少唐宋文献中的“亭午”是动宾结构, 即停留 在午时。如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中“西司分昼夜平,羲和 亭午太阴生。”苏轼《慈湖夹阻风》中“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 南讹长养功。 ”由于“羲和驭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