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有“法”“天”“人”和谐
刘禹锡的《天论》,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天人关系思 想,历来被认为是具有辩证主义精神的思想观念之一, 为研究者
多有论述,但《天论》作为长于言辞的“刘禹锡”的重要代表作 之一,其思想内涵则要比“天与人交相胜”的思想观念更为丰 富,如其中还提出了“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万物之所以为 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 者耳。”“纪纲或坏,复归其始”等观点,表达了一种倡导“法” 的观念,“天与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和谐关系等思想, 并提出“数”与“势”的概念并对其关系加以论述, 至今依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 证主义思想,前人学者已经有很多论述, 如刘顺从诗歌转型的角 度,并通过与韩愈、柳宗元的对比,对刘禹锡等三人关于天人关 系的观点加以讨论,肖瑞峰从唐代与《天论》同时代的哲学论战 的角度对《天论》加以分析,陈维则从儒学的畛域下对《天论》 加以探讨与观照,以上学者对于刘禹锡《天论》中的这一观念进 行了不同视角分析,对其做出了阐释,但对于《天论》中运用大 量文字对于“法”进行论述的探讨文字并不多见, 本文尝试对其
做出具体分析,以初步发掘《天论》对于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资 源意义与价值。
一、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
在《天论》中,刘禹锡将人们对于天的态度分为两类, 即“拘 于昭昭者”与“泥于冥冥者”,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便有了“阴 鹭之说胜”与“自然之说胜”的不同结果。刘禹锡《天论》意在 接续柳宗元《天说》,进一步对天人关系加以讨论,因为刘禹锡 认为柳宗元的《天说》“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 之际。”文章虽好,却多有激慨之情,并没有深刻地讨论出天人 之间的深层关系,而自己做《天论》,是要来透彻讨论这个问题 的。
首先,刘禹锡指出,“大凡人形器者,皆有能有不
能。”“皆”囊括一切,体现了刘禹锡将一切纳入视域的开阔视 野,而“有能有不能”,则辩证指出世间并非为一物所支配与主 宰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体现出一种辩证统一的观点。并在这 一前提下,进一步提炼出两种独特的事物,即“天”与“人”, 且将其分列于不同的范畴进行观照,一个属于“有形之大者”, 一个是“动物之尤者”,同时再一次指出“天”与“人”也都
“有所不能”。在逐步的推理后,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故余 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为了进一步阐明“天与人交相胜”的观念, 刘禹锡对此进行 了举例说明。
首先是通过“旅者”的经历加以论述。 “群适乎莽苍,求休
乎茂木,饮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 也。”“群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饩牢,必圣且贤者先焉,
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苟道乎虞、芮,虽莽苍犹郛邑然;苟 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途,天与人交相胜矣。” 在刘禹锡所举的事例中,“强有力”与“圣贤者”的优劣, “莽
苍”与“郛邑”的好坏等, 造成的结果并非一定的,在不同的环 境与条件下,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关键在于“是非”的“存” 与“亡”,决定着“人理胜”与“天理胜”。但接下来,刘禹锡 进一步指出,“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幸则归乎天 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然 而,“天”并不是一定会胜于“人”的, 只是因为是人们把不幸 归于“天意”,“人”实际上是可以胜于天的, 因为“天”是无 私的。刘禹锡实际是指出,“天”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因此不会 徇私舞弊。刘禹锡此处借此来作为譬喻, 来说明“天”“人”之 间关系。实际是不同的环境决定了当事者的具体遭遇与解决问题 所需的条件会不同,表达了一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矛盾普遍原 理的思想。
接下来,刘禹锡进一步设问道:“若是,则天之不相预乎人 也信矣,古之人曷引天为?”并进一步例举“舟行”的“有沉有 不沉”道理加以说明。以船行驶在“潍、淄、伊、洛者”与“江、 河、淮、海者”为例。“疾徐”、“次舍”、“风”、“流”是 不一样的,所以一个常常说“天”有作用,一个则相反,是因为 在二者的条件下人对“舟行”的“理”的把握是不一样的, 一个
是“理明”,一个是“理昧”的原因,也就是人们在对二者间
“舟行”的具体规律掌握的程度不同。 是对上文矛盾普遍性的进 一步讨论与说明。
针对问者的继续发难,“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的问题, 刘禹锡则提出了自己的另外一对概念, 即“数”与“势”,并对
二者的关系做出具体的论述。如其所言:“水与舟,二物也。夫 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 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 水与舟,是两个事物,合并在一起时,就一定会有“数”存在其 间,既然有了“数”,那么“势”就会形成在其间,而沉与济, 则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