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支笔中学 罗青山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
1、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出示幻灯片1,学生朗读课题。)
2、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我所了解的苏轼”;(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苏轼以其卓著的文学才华、体恤爱民的为官之道、坚强的人格魅力名垂宇内,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法国世界报曾组织专版报道生活在“第二个千年世界的12位英雄人物”,苏东坡是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3、为了便于我们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请同学们通过大屏幕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出示灯片2)
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苏轼的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别具一格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熟悉课文。
A、(出示灯片3)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至少要朗读两遍以上。边读边想:文章哪些句子在叙事、哪些句子在写景、哪些句子在议论呢?在相关的地方做上标记。
C、指名说出自己所做的标记然后分组朗读课文。(一组叙事,一组写景,一组抒情议论)
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通过前面的的反复朗读,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要求四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
1、(出示灯片4)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1)比一比看谁解释最合理。
(2)(出示灯片5)讨论翻译重点词句。(可开展小组竞赛)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前面我们大致梳理了文意,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1、(合作学习一,出示灯片6)阅读文章中叙事部分文字,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他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板书:叙事:寻友 赏月)
2、作者看到的月色如何呢?(合作学习一,出示7)请齐读文中写景部分文字,读后思考交流。
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庭院里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⑵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提示: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学生板书。(作者用几句精炼的话就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将冷月清光描摹到了极处。)(板书:写景:月色 空明)
3、(合作学习一,出示灯片8)看到这样写月而不见“月”字的美景,苏轼有何感慨?默读抒情议论部分文字,合作探究:具体说说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这里的“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板书:抒情议论:乐观旷达)
4、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五、走进生活,运用文本
1、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