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教学目标 1、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 二、检查字词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不认识的字吗?查过字典了吗? 三、漫谈爱情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回答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2、请同学说说听了课文后的感受。 3、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童话故事) 四、品读爱情 学生品读童话故事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三次、 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理解的美和力量;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1)那么这份“不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上帝为什么不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 (1)解释“无与伦比”,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4、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有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还是美) (1)美在何处呢?那么上帝第三次所见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呢?(心灵的追念) (2)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3)面对这一现象,上帝象上两次一样发怒了吗?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五、感悟爱情 (四人一组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让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里关键性的语句再齐读一遍。  (师生配合朗读。)   作者的爱情观 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一谈。 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