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3).docxVIP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3).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目 历史 高中历史导学案课题 高中历史导学案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班级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 学生感悟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 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2.废宰相制度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1380年,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废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3.影响: 1.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丞相制度被废除,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3.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行政办事效率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明太祖曾写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问题:(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政治制度作了哪些改革?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结合材料,如何看待这些改革?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失去制约;但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3.设内阁 1、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与发展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章奏,并不参与决策,品秩较低。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3)后来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再由皇帝朱笔批示,称为“批红” 票拟也称票旨,是内阁大臣草拟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奏章上,供皇帝参考使用 批红 “奏章先由大学士看过,拿小签条写出意见,送入宫中,称作‘票拟’。皇帝看过后撕下签条,用红笔抄批,成为正式的谕旨,称为‘批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内阁特点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2.始终没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性质) 3.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受到司礼监牵制甚至是控制 影响: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宦官参政,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说明: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但凡出现内阁首辅或宦官权倾朝野,实质上都是考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因此史书记载“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真的是这样吗?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3.影响: ①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方面: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戚继光平倭 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2.明中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倭寇与中国商人、海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