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2).docVIP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从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认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理念 将历史学科的现实功能立德树人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紧密结合。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较多。但子母承接性强,左图右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在阅读史料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是概括总结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阅读容量较大的时侯。所以要加强以时间为线索的横向思维,和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之间的纵向思维。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儒学、道教和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认识中华文化多样性以及内在的传承性。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三国志隋唐五代文化发展的状况,理解这一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 3.通过小组自主讨论学习三国志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甄别史料总结史实的能力,加强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自信。 4.分析佛教自传入之后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提高对这一系列史实的解释水平,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表现和原因 教学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感知三国至隋唐文化的特点,再通过教材和课外史料的补充实现对既有知识的认知,将教师引导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从以下三则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对儒学、道教以及佛教有基本的认识,通过材料一让学生认识儒学在西汉时的历史地位。通过材料二和材料三,让学生认识道教和佛教在东汉和南北朝时期发展的情况。 1.导入学习任务一:从三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理解三则材料,思考分析 从总体上看,三则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的思想文化,材料一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看 出,当时儒学大兴,联系教材内容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材料二指出道教自本出而出,且历史悠久。材料三则反映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三者比较,从史料出处以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看到儒学、道教和佛教,自汉以来之间的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文字背后所体现的从汉朝到南北朝的社会变化,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同时进入今天的新课。 新科讲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一子目前两个自然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前两段,思考分析 通过阅读,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展脉络并分析,这从三国志隋唐五代的思想变化呈现的特征与汉朝儒学独尊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分析 设计意图:历史教材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却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手头史料,认真的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当代高中生所缺少的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以历史时间的沿革进行总结,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二、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原因 图一、 材料四、 在汉末以来的混乱局面中,儒家学说丧失了诱惑力,儒家以孝悌仁义治理天下的纲常名教遭到摒弃。儒家学说已经无助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统治者不得不另寻精神武器。同时,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一般士人的社会地位不稳,而且时有生命之虞,所以他们便在玄虚淡泊之中求得精神寄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五、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材料六、 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