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与食品微生物学 课件 11.2 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ppt

粮食与食品微生物学 课件 11.2 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微生物 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经典育种 知识点2: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 1、概念 基因突变:DNA链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突然发生改变的现象(涉及较小范围) 染色体畸变:DNA链上的碱基变化涉及较大范围 菌株:野生型 突变株(新性状),所有生物变化的根源,获得优良菌种的途径 一、 基因突变 自发或诱导 2、类型 营养缺陷突变型 选择性突变株 条件致死突变型 抗 性 突 变 型 形 态 突 变 型 非选择性突变株 抗 原 突 变 型 产量突 变 型 (1)营养缺陷型 野生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了某种(或某些)酶,随之失去了合成某种(或某些)生长因子(如碱基、维生素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成为必须从培养基或周围环境中获得这些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菌株。 (2)抗性突变型 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原始菌株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抗性的变异类型。它们可在加有相应药物或用相应物理因子处理的培养基平板上选出。抗性突变型普遍存在,例如对各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菌株等。 表示:strr对链霉素抗性;strs对链霉素敏感 (3)条件致死突变型 某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一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实现其表型,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 温度敏感突变类型:如某些大肠杆菌在37℃能正常生长,却不能42℃下生长。 (4)形态突变型 指由于突变而产生的个体或菌落形态所发生的非选择性变异。 (5)抗原突变型 指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结构发生的变异类型。具体类型很多,包括细胞壁缺陷变异、荚膜变异或鞭毛变异等。 (6)产量突变型——通过基因突变而获得的在有用代谢产物上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 。 3、基因突变特点 自发性(可自发发生突变) 稀有性(突变率10-6~10-10) 诱变性(因诱变剂的影响突变率提高) 独立性(某基因突变率与其它突变没有关系) 稳定性(新遗传性状稳定、可遗传) 可逆性(某一性状即可正向突变,有可回复突变) 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突变原因) 4、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 自发突变概念——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自发突变原因—— 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 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物 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 利用理、化和生物因子(诱变剂)的刺激使,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微生物的性状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类型(点突变):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碱基置换 转换 A?G,T?C 颠换 A?T ,A?C; G?C ,G?T 诱发突变的分子机理 移码突变 正常 UUU ACG GGU AAC CAC GAG … 缺失 UUU ? CGG GUA ACC ACG AGA … 添加 UUU ? AAC GGG UAA CCA CGA 5、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修复 损伤——当DNA受到最易被其吸收波长(~260nm)的紫外线照射时,主要是使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嘧啶以共价键连成二聚体(相邻的两个T、或两个C、或C与T间都形成,其中最容易形成的是TT二聚体)。 修复——在多种酶的作用下,生物细胞内的DNA分子受到损伤以后恢复结构的现象 方式——光复活作用和切除修复 8×106个/mL大肠杆菌 UVL VL Photolyase (1)紫外线诱变与光复活作用的分子基础 概念——微生物经紫外线(UV)照射后如果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则可减少死亡。 原因—— 含有光解酶 100个/mL大肠杆菌 2×106个/mL大肠杆菌 (2)切除修复 通过切除-修复内切酶使DNA损伤消除的修复方法 过程:1-切除损伤区; 2-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露出的单链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 3-用连接酶将缺口连接起来。 属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特点的是( )。 自发性 不对应性 独立性 不可逆性 A B C D 提交 多选题 5分 紫外线对微生物DNA损伤的切除修复过程,用到的酶是( )。 核酸内切酶 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 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和DNA聚合酶 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DNA聚合酶和DN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