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被覆盖对小流域氮磷流失的影响
土壤侵蚀和氮、磷等养分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质量恶化,而且也是影响农业表面的重要因素。沉积物(尤其是细沉积物)是营养化氮、磷、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的主要成分。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对一些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流失规律、流失形态和养分流失的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在流域范围内定量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养分流失、暴雨水文与氮、磷流失的关系较为少见。本文以流溪河流域内选取典型小流域为例,通过分析暴雨径流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氮磷流失迁移规律,旨在探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洪峰历时与土壤氮磷流失的关系。
1 流域图1
新田小流域位于从化市温泉镇新田村与龙新村,流域面积约为1 334.05 hm2。流域为一个较为完整的集水区,所有地表径流汇集后从一个排水出口排出,流域内最低点海拔不到50 m,最高点海拔545 m,整个地貌类型属于一小盆地,流域出口位于北偏西方向。该流域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景观为主的小流域,整个流域以果园和林地为主,其中果园面积为540.63 hm2,林地面积487.36 hm2,分别占整个流域的40.53%,36.53%,是流域内两个主要的景观类型,作为优势景观的林地主要由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组成,水田分布于河谷滩地,面积为270.20 hm2,建筑用地25.81 hm2,水面面积为10.05 hm2,其中坡耕地上的果园、水塘及水田与建筑物用地是农村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学习方法
2.1 截污及污水情况分析
在新田小流域干支流共布设了4个采样断面(图1),各断面布设的意义与功能如下:断面1#监控支流上游集水区以林地为主的面源污染物入河情况,以及水质的变化趋势;断面2#监控坡耕地上蔬菜地、果园、部分水稻地等面源产污情况以及水质变化;断面3#监控经过1个村落和水稻田后水质的变化趋势;断面4#反应各条小溪汇入主流后,新田小流域水质变化。
2.2 水质指标的确定
据珠江三角洲水质现状评价、流溪河水质现状统计与分析,目前影响流域总体水质的水质指标有氨氮、COD、可溶性磷等指标,本研究水质指标以体现总体水质状况和反应非点源污染现状为原则,选择水质评价指标:可溶性总磷、氨氮、CODCr,TP,TN、硝态氮等6项水质指标。
2.3 采样频率
在降雨初时开始进行采样,每隔30 min采样一次,暴雨历时时间短,则加密采样,采样同时利用标尺测量水位,采用浮标法测量流速。
2.4 总磷、总氮、总磷的分析方法
化学需氧量采用重铬酸钾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法,总磷采用氯化亚锡还原光度法,硝态氮的分析方法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总氮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可溶性磷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降雨产流初期各阶段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由图2的流量变化过程曲线可以看出,本次降雨径流量在9:12左右达到峰值,而降雨是从7:55开始的,也即是降雨开始后大约77 min左右流量达到峰值。从9:12至10:15这段时间,流量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10:15后流量开始回落,此时降雨已经停止,至11:30后,流量回落到基本平稳状态。
由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流量过程可以看出,在整个降雨过程中,NH+4-N,TDP和NO-3-N的变化过程相对比较平稳,其中NO-3-N的浓度随暴雨历时缓慢增加,而CODCr,TP,TN的浓度相对比较剧烈,且变化曲线呈波浪形状,这一现象与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多次出现峰值的特征有关。从降雨产流初期来看,除CODCr和可溶性磷外,TN,TP和NH+4-N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流量最高值之前,之后随着径流量的增大,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这一特征可能是因为在降雨产流初期地表污染物累积量较大,地表径流对污染物的浸提、冲刷作用占优,因而此时污染物的浓度最大;随着流量的逐渐增大,地表径流对污染物浓度的稀释作用逐渐占优,污染物浓度降低。从污染物浓度随流量的变化趋势来看,污染物浓度与流量变化趋势总体上基本相似,即随着流量的减少,污染物输出浓度也随之呈下降的趋势。
3.2 降雨事件与非降雨条件下cocdr的输出浓度
通过对小流域主控断面污染物输出浓度的实地监测(监测包括降雨事件全过程和非降雨条件的水质和水量两部分),获得了新田小流域降雨事件污染物最高输出浓度值、降雨事件污染物平均输出浓度值及常非降雨情况的污染物浓度值。统计时不考虑次降雨10 mm事件的降雨。
表1结果表明,在降雨事件下,各污染物输出浓度总体上高于非降雨条件的污染物浓度。在非降雨条件下,总氮的平均输出浓度为3.83 mg/L,而降雨事件下总氮的平均输出浓度为4.96 mg/L,最高输出浓度为14.80 mg/L,是非降雨采样浓度值的3.8倍;总磷在非降雨条件下的平均输出浓度为0.11 mg/L,而降雨事件下总磷的平均输出浓度为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