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灾难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
对灾难事件的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不仅是媒体救灾的主要形式,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优化灾难新闻报道的策略, 对于进一步发挥媒体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优化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目标
所谓“灾难新闻报道策略”是指在救灾减灾原则指导下, 新闻报道方法的选择和报道要素的优化组合。在比较选择的过程中寻求更优、更好的新闻报道方案和方法, 尽可能地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或将可能出现的灾害减少到最小, 是优化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最终目标。
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优化, 对记者的新闻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构与救灾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才能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优化, 使受众既知道关于灾情的诸多信息, 又了解到党和政府全力救灾抗灾的情况, 从而最广泛地积聚抗灾救灾的正能量。
二、 新闻发布会的战略错误
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 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现实环境的误判、对社会
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所形成的舆论引导, 会影响公众避灾减灾意识的构建和防灾行为倾向的选择。具体体现在: (1) 引发公众心理恐慌。学者宋立新曾指出“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 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为此, 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所传递出的不妥当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社会公众产生恐慌。如“5· 12”汶川地震发生后, 在余震不断之时, 某都市报刊发的《汶川地震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专家认为, 6月3日、6月4日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地震工作者和相关部门注意》消息中, 误用权威观点, 特别突出强调“专家、时间和可能性”等要素, 引发市民对现实环境误判, 在该市及其相临地区引发了巨大的地震恐慌。 (2) 误导受众对灾害疏于防范。灾害发生后, 公众急切想知道灾情、灾民、救灾抗灾以及防灾的诸多信息。如果此时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策略不当, 偏离了公众的信息需求方向, 便使受众疏于对灾害的防范。
2. 对受害者的伤害
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 还容易产生“人为次生灾害”, 主要表现为: (1) 给灾难受害当事者造成“二次伤害”。一些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当事人受害的情况时, 因策略不当使灾难事件当事者受到“二次伤害”。如在“5· 12”汶川地震中, 媒体不断地反复对“敬礼娃娃”郎铮进行报道, 迫使郎铮不断地回忆起房倒屋塌的情景, 致使原本开朗乐观的郎铮出现了恐惧、紧张、不愿说话, 不愿接触陌生人等心理障碍问题, 给刚刚受到地震伤害的郎铮再次带来了伤害。 (2) 对受难者家属形成“二次伤害”。部分媒体在陈述灾难新闻事实时, 因策略不当而忽视了受害者家属的感受, 从而给受害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3) 对受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某些报道中缺少对受害者和遇难者亲属的抚慰, 而是冷漠地讲述灾难的新闻事实, 因此给受众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例如:某年某新闻期刊在报道“华航”空难时, 这样报道:“本刊记者在空难停尸房目睹七八位罹难者的遗体, 有的腿部像被利刃削过似的, 肉向外翻了一尺多长;有的仅为身体的一‘段’, 几乎所有成人直肠以下的部位都爆出体外, 估计这是气压的作用。其中, 最完整、最安详的是一具童尸, 除了浑身青紫外, 就像熟睡了一般。”这种对罹难者的惨状细致展现和细节的描写, 既残酷又不人道, 在刺痛受众神经的同时也给受众心理留下了不良影响。
三、 优化灾难新闻策略的方法
1. 强化灾难新闻报道行为规范
建构与救灾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 树立强烈的防灾意识。“从事灾难事件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虽然并不都是相关灾害领域的专家, 但他们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的言行会对受众产生相应的影响”,1因此防灾意识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报道各种灾难事件时, 无论是现场采访、报道, 或者是写作、录制、编辑等, 记者都应从灾害防范的角度审视和评价文稿、图片的使用, 从减灾实效的层面评测灾难新闻报道的传播效应。在不断增强防灾责任的意识中, 强化灾难新闻报道行为规范。 (2) 健全救灾知识体系。救灾知识应当成为新闻业务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既要具备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 也要拥有从事灾难新闻报道所必需的防灾减灾的专业知识。要以科学的认知、规范的言行、恰当的新闻报道、对灾难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3) 强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能力建设。媒体应建立健全灾难新闻报道工作预案, 通过加强对灾难新闻图片与文字资料的使用审查, 重视灾难新闻传播效应评估等多种方式, 促使记者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防范的能力, 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媒体参与救灾的新闻报道能力。
2. “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是媒体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做到: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