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动脉内皮细胞炎(pimax)是指在静脉内由物理、化学和感染等因素刺激血管壁的炎症。这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报告,发病率为20%80%。IP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因此,本研究拟对IP发生的原因及药物疗法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
1 ip发生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诱导的ip
1.1.1 静脉和局部给药
常见诱发IP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氯化钾、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及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等。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一般浓度越大、在局部血管中滞留的时间越长,IP的发生率越高;其中以长春瑞滨尤为突出,6 min给药的IP发生率高达16%~33%。静脉给药后当日或数日后,自注射部位沿静脉行走出现血管红肿、疼痛、变色或硬化至条索状,并常常引起周围组织溃疡、感染,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病人用药依从性。
1.1.2 ip发生率测定
渗透压是引起IP最相关的因素,渗透压越高,静脉所受刺激越大,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2 d内IP发生率为45.69%,2 d后IP发生率达100%。这是由于高渗透压溶液的输入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和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内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1.1.3 酸温度和ph值对ip发生率和炎症程度的影响
pH值是输液的最基本化学性质,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血管造成刺激。人体血浆正常pH值7.35~7.45,可耐受输液的pH值范围4~9。pH值4或9时,会导致疼痛与IP的发生,而且IP的严重程度与输液的pH值直接相关,pH值越低,IP越严重。Kuwahara等采用家兔耳静脉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滴注pH值4.5的输液导致IP的发生率高达100%。随着输液pH值的不断升高,IP发生率及炎症的程度不断下降,pH值升至≥6.5时,基本不发生IP。此外,药物的配制浓度、输注时间和输注速度也与IP的发生密切相关。
1.2 非药物因素诱导的ip
1.2.1 药物配伍不合理
微粒污染是IP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途径以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为主,其中配液操作微粒污染最常见于胶塞碎屑和开启安瓿瞬间玻璃微粒污染,如用16号针头穿刺2枚次胶塞,脱屑率可达42.3%,6枚次脱屑率可达100%。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亦可造成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实验证明配伍药物数目与输液中微粒数量成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粉针剂、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微粒数量的变化尤为显著,如输液中加入粉针剂后,其微粒比单纯输液剂增加18.5倍,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则增加225.88倍。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可以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血管内壁的刺激和损伤,使血管壁正常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和IP。
1.2.2 生物三烷基苯磺酸钠导管的固相系统
输液导管材质及规格与IP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如使用聚四氟乙烯(Teflon)导管输液的IP发生率近50%,而使用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聚氨酯材料导管其发生率为30%。较大规格的导管导致的风险比小规格的高,这可能与大规格的导管插入较小和较短的血管所造成的物理损伤有关。此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也是诱发IP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在使用留置针时药物长期持续刺激同一血管壁所造成。
1.3 细胞黏附系统
目前认为IP产生的病理机制是静脉导管插入和对静脉血管化学刺激导致炎症和血栓的形成。无论是炎症反应还是血栓形成,都有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这一黏附过程主要受到E-选择素(E-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调节。如王卓、马丽娟等研究发现,西咪替丁预防长春瑞滨致IP主要是通过调节E-选择素发挥作用的。
2 ip药物治疗
2.1 化疗药物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减轻抗癌药、高渗透压药物等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应在给予化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方可加入药物,从而防止药物漏到血管外。药物注射完毕给予充分的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使药物进入循环而不易沉积在血管壁。也可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快速静脉输注加入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的0.9%氯化钠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于已显示长春瑞滨静脉刺激性的病人,Vassilomanolakis等发现,在静脉给予长春瑞滨前应用200 mg西咪替丁静脉注射可有效预防IP的发生,有效率达94%。赵玉斌等分别采用局部外敷25%硫酸镁、山莨菪碱溶液与静脉滴注酚妥拉明的方法预防蟾酥注射液引起的IP,均能使I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疼痛持续时间缩短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