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甫古诗中的疏野风格
《成都隐士》是杜甫诗歌创作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作品与居住在蜀鲁之前的作品风格非常不同。“你可以很好地欣赏它。
”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 。古今论者多称恬淡幽雅, 清新自然, 或谓萧淡婉丽, 轻松洒脱, 见仁见智, 各有所得。然而, 当我们对杜甫草堂诗作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和总体把握以后, 便会发现其疏放质朴, 萧散逸野的情致, 似乎更能体现该时期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 疏野风格的参考价值
所谓疏放质朴、萧散逸野, 其实就是疏野。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种十分常见, 而又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疏, 主要是指内在的思想情趣, 即恬淡超然, 率性任情的人生态度;野, 主要是指外在的行为状态, 即萧散闲逸, 真率不拘的性格特征。郭绍虞《诗品集解》所言:“野由于疏”, “疏则必野”, 即指出了疏野的这种内外、因果的关系, 极为中肯。刘熙载对疏野风格颇为赞赏, 曾称:“野者, 诗之美也。故表圣《诗品》中有‘疏野’一品” (《艺概·诗概》) 。司空图的《诗品》对疏野风格有过形象的描绘。其言:
惟性所宅, 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 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 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 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 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 如是得之。
尽管是“用象征手法来形容抽象的风格”, 显得“不脱不粘” (郭绍虞《诗品集解·序》) , 但细加寻绎, 其大意仍可解说。前四句讲疏野的性情特征, 即顺随天性, 无所拘束, 随意自如, 真率天然。中四句描绘疏野的行为风貌, 即恬逸萧散, 超凡脱俗, 放任不拘, 忘怀得失。末四句作归结, 进一步说明疏野的精神境界, 即悠然闲适, 无所企求, 顺乎天性, 自得其乐。应该说, 司空图所谓的疏野风格, 十分明显的含有超然世外, 适意自然的道家思想 (参见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引言》) 。杨振纲《诗品解》引《皋兰课业本原解》称疏野“乃真率一种。任性自然, 绝去雕饰, 与‘香奁’、‘台阁’不同, 然涤除肥腻, 独露天机, 此种自不可少。”杨廷芝《诗品浅解》言:“脱略谓之疏, 真率谓之野, 疏以内言, 野以外言”。所谓脱略, 即率性任情, 放纵不拘。并进一步指出:“天放, 天然放浪也。如是得之, 言是乃得乎疏野之宜然” (《诗品浅解》) 。这些说法, 对我们深入理解疏野风格, 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概括地讲, 疏野,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风格, 主要是反映封建士大夫文人失意后, 远离朝廷, 幽居村野, 超然世外, 闲散不拘, 随缘自适, 恬淡隐逸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情趣 (参阅许自强《谈疏野》, 载《文艺研究》1987年5期) 。其基本特色是:题材多写隐居村野的闲适生活和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诗思真率洒脱, 语言质朴简淡, 情调恬逸萧散, 颇具清静幽远, 浑朴淳厚的乡野风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 陶渊明的作品堪称疏野风格的代表。另外如嵇康、王绩、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韦应物、司空曙、苏东坡、范成大、杨万里等, 也写过不少具有疏野风格的诗歌作品。从而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 增强了其艺术魅力。
二 参照自适的文学意象,表现文学景观
杜甫从乾元二年 (759) 底到达成都, 至永泰元年 (765) 五月离去, 其中除有一年多因形势骤乱, 生活又一次发生剧烈动荡而流寓梓、阆外, 诗人前、后两次在成都草堂共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第一次住了两年半时间, 存诗170余首;第二次住了一年多, 存诗90余首。前、后两次作品的风貌, 颇多差异。总的说来, 前期显示出优游闲适, 萧散洒脱的情调, 后期则多忧念家国, 悲凉衰迟的意绪。按杜诗创作八个时期的划分 (参阅裴斐《杜诗八期论》载《文学遗产》1992年4期) , 本文所谓的杜甫草堂诗, 即指杜甫在前期草堂两年半内的诗歌创作。而后期草堂 (即从梓、阆回到成都入严武幕府和重返草堂后) 的作品, 则应归入两川诗的范畴, 故不论列。
杜甫初到成都的乾元二年 (759) , 是诗人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经过“一岁四行役”的艰苦磨难, 能够栖息在远离战事纷扰, 生活较为安定的成都, 这对遭受安史之乱, 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来说, 无疑是最大的精神安慰。尤其是浣花溪畔宁静幽美的自然风光, 更使诗人孤苦落寞的心灵感到陶醉。翌年春, 诗人在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 总算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相对而言, 幽居草堂是杜甫长期颠沛流离生活中, 最安定、最轻松的一个时期。辞官后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忧思, 无可奈何的旷达, 萧散恬淡的闲适, 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村野情趣, 使杜甫对徜徉于田园山水, 以诗酒自娱的隐逸生活颇感愉悦。这期间, 杜甫创作了不少描绘田园风光, 抒写村居生活的诗歌作品, 大多显得疏放萧淡, 恬逸闲散。其中“野”字意象的频繁出现, 十分引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