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历史周刊克氏传》补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历史周刊克氏传》补考 白居易的《洛江歌》有着美丽的风景和一首美丽的爱情。但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却意见分歧,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 一、长庆二年说。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疑是长庆二年(822)赴杭州刺史任时所作。”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云:“长庆二年九月初二在长江中游某地作。”黄肃秋选、陈新注《唐人绝句选》云:“长庆二年(822),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十月一日抵杭。本诗作于江行途中。”夏传才《中国古典文学精粹选读》云:“大约写于长庆二年诗人赴杭州刺史任的途中。”持此说法的著述还有不少,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长庆二年说居学界的主导地位。 二、江州司马任上说。例如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即持此说。按,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是自元和十年(815)至元和十三年(818)。学界持此说者较少。 三、长庆元年说王汝弼《白居易选集》云:“此诗当为长庆元年(821)秋季,白氏在长安游曲江时作。”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云:“此长庆元年秋在长安游曲江时作。”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选》云:“白氏于元和十五年(820)冬来京,长庆二年七月又出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诗当作于长庆元年九月。”长庆元年说,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王氏《白居易选集》出版于1980年,富氏《千首唐人绝句》出版于1985年,龚氏《白居易诗选》出版于1999年。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选本,著者仍持长庆二年说。可见,关于《暮江吟》的写作时间,至今还未能达成共识,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 笔者以为第三种观点,即此诗作于长庆元年之说是正确的。因未见到持论者的立论文章,故作如下考辨。 支撑这种观点的重要依据,是来自这首诗中所提供的信息。 诗的前两句是写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的优美景色,后两句是写新月初上时江边的清丽夜景。诗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对“九月初三”这个具体时间的交代;二是“露似真珠”这种特定的物候描写;三是“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奇特景象的摄取。从这三点关于时间、物候、特殊江景的交代和描写推测,这首诗的系年应如富寿荪所说,是“长庆元年秋在长安游曲江时作”。 首先,“九月初三”是长庆元年的寒露节(见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而“露似真珠”的景物,正是寒露节的物候特征。节令的变换是最为古代游子所关注的。这首诗仅有四句,却用了整整一句的篇幅(“可怜九月初三夜”)交代了写作时间。诗人如此舍得笔墨,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九月初三”为什么会被作者如此强调?有些论者以为这一天可能是发生了作者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如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说:“此篇为传诵人口者,全诗从日晚写到夜,中间只‘可怜’二字带感情,不知何意。但诗人明记时日,多有事在,诗言‘九月初三夜’,或有所指,但已无考。”其实,“九月初三”并无隐秘不可言者,它只是强调了寒露节这个时令而已。而时令的变更,在古代游子的心目中是最易掀动感情涟漪的。我们的先人安土重迁,一旦成为客居他乡的游子,则为思乡的心理所驱使,对于节令的变更就表现得十分敏感,而且每生伤怀。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新年作》中叹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这是由春节而引发的怀乡之情。王勃在《蜀中九日》中叹道:“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这是由重阳节引发的怀乡之情。孟云卿在《寒食》诗中叹道:“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由寒食节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叹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由白露节而生发的思乡忆弟之情。这种由于节令变化、物候呈新而生发的游子悲情,被杜审言说得十分精到:“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偏”者,最也,极也。宦游人对物候的“偏惊”,这就是白居易在此诗中特别强调“九月初三”即寒露节的心理原因。 从诗的第四句“露似真珠”所展示的物候来看,也正是寒露节的景物特征。在距今二千一百多年的秦朝,我国黄河流域的农民对“寒露”时节和农业的关系就已非常了解。但这个节气到汉朝才被淮南王刘安命名为“寒露”。于是后人也便开始有了对它的物候的描述,最早作出描述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礼记·月令》疏云:“谓之寒露,言露气寒,将欲凝结。”以后诸家对寒露节的描述,多采用这种文字,例如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天地类》云:“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六·周月》言道:“寒露,言露气寒,将欲凝结。”《辞海》“寒露”条释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今人刘扬在《寒来暑往》一书中,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寒露节的物候进行解释。他说:寒露,是天气由凉爽转入冷风瑟瑟、寒气袭人的节气。寒露前后,昼夜温度变化特别明显。当晴朗无风的夜间,气温急剧下降时,接近地面的空气里的水蒸气,常常被凝成寒光四射的晶莹露珠,附着在树木、花草、蔬菜的叶面上。所以有“寒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