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docxVIP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 根据世界粮食农业组织(fao,2001)的统计,中国1995年至1997年的水稻种植面积为31.7106hm2,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水稻肥料的用量占全球水稻肥料的37%。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大的无机肥。中国单季稻田氮肥用量平均为180kg/hm2比世界稻田氮肥平均用量约高75%。在苏南稻区的部分高产田块,施氮量甚至高达300~750kg/hm2。中国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也很低,不及菲律宾和印度的50%。水稻平均氮素利用率仅在28%~37%之间,低于世界一般水平15%~20%;在一些氮肥用量高的省份,氮素吸收利用率更在20%以下。按1998年施用2435万t氮肥(纯N),平均损失65%计算,当年就损失1583万t纯氮。 氮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及氮素利用率持续降低,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直接导致稻谷生产成本增加;并常伴随病虫害加重,从而导致农药施用量增加,农作物品质下降,成为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大量的氮素流失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一部分直接导致地下水污染和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作用;另一部分则以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等氮素化合物形式污染大气,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肥用量,解决氮肥流失造成江河湖泊和大气污染的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培育和利用氮素利用效率高和耐低氮条件的水稻品种是降低氮肥用量、有效利用肥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稻米品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对现有水稻种质资源的氮素利用率进行评价,初步建立简便、快捷的评价指标,并筛选出耐低氮和氮高效的水稻基因型供育种和生产应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氮肥用量,增加农民收益,保护环境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是从2003年早、晚两季种植的114份材料中筛选出的48份水稻常规品种、稳定品系和杂交稻恢复系。详见表1。 1.2 测试方法 1.2.1 cm土层养分含量 试验地属中性沙壤土,pH6.98,0~20cm土层全氮含量0.115%,碱解氮63.2mg/kg,速效钾115.4 mg/kg,有效磷97 mg/kg,有机质含量2.35%。 1.2.2 肥料插植与处理 试验于2004年早、晚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实验农场进行。大田小区种植,每小区种植100棵,插植规格为16.7cm×20.0cm。进行两种氮肥处理:处理T1:施纯氮115kg/hm2(简称高氮处理);处理T2:不施用氮肥,作为对照(简称低氮处理)。处理之间起田埂,并以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肥料渗漏串肥。其它肥料供应充足,栽培管理完全相同。 1.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叶绿素SPAD值:用日产CHLOROPHYLL METER SPAD-502型叶绿素测定仪分别于分化Ⅱ期、齐穗期和乳熟期测定20份供试材料主茎顶上3片叶的SPAD值。 1.2.4 氮素生产效率 每小区剔除边行后,随机取样10科调查有效穗数、总粒数/穗、实粒数/穗、空秕粒/穗;全部稻穗脱粒后用水漂法分离实粒和空秕粒,所有样本均烘干至恒重后称干重。计算生物产量、稻谷产量、结实率、收获指数等农艺性状,利用凯氏定氮仪测定植株含氮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率及稻谷相对增产率按以下方法计算: (1)植株氮素积累总量TNA(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kg/hm2):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kg/hm2)与氮素浓度(kg/kg)的乘积。 (2)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DMPE(Nitrogen dry matter production efficiency)(kg/kg):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kg/hm2)与植株氮素吸收量(kg/hm2)的比值。 (3)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GPE(Nitrogen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kg/kg):稻谷产量(kg/hm2)与植株氮素积累总量(kg/hm2)的比值。 (4)氮素农学利用率NAE(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kg/kg):施氮肥区与不施氮肥区稻谷产量(kg/hm2)之差与施氮水平的比值,即单位施氮量的产量增加量。 (5)氮素回收效率NRE(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施用氮肥而增加的植株(通常指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的比值。 (6)产量、收获指数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对增量(%)的计算:各基因型的产量或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与所有供试材料的平均值(平均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不同发展阶段的氮素转化反应 表2列出了供试材料在早、晚季不同氮素处理下产量性状、收获指数及植株氮素吸收量(TN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