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针灸研究进展
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在针灸文献、临床、开发、标准化、实验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针灸文献研究
(一)古代文献研究
针灸古代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针灸医籍的校勘、翻译、鉴别真伪、归类整理、正本清源、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发掘新的文献价值。2012年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木胎髹漆,高约14cm,五官位置造型准确,较1983年出土于绵阳永兴汉墓的人体经脉漆雕制作更精美、更完整,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最完整的经络人体模型,出土的920余支竹简中的《经脉书》论及经脉的名称及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随着计算机在针灸古籍整理中的应用,古代文献研究取得了方法学的进展,将古代医籍转换制成多媒体、光盘、软件、数据库以及编撰出版相关专著、开发系统等多种新形式,为针灸古代文献储存、传播和数据挖掘提供新工具。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代文献的疾病用穴规律、配穴规律、刺灸特点、针灸辨证诊疗体系、针灸名家经验等,为针灸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提供信息资源、古籍查询及系统分析。
(二)现代文献研究
现代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国内外期刊、杂志中针灸文献的归纳总结、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一是归纳总结,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针灸现代文献中疾病的用穴规律、刺灸法、穴位应用及配伍规律、名医医案、针灸适应证、针灸文献的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运用软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二是系统评价,主要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针灸现代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网络meta分析。已经完成并收录于Chochrane图书馆的系统评价包括针灸治疗中风康复、中风后失语、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癫痫、精神分裂症、贝尔面瘫、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纤维肌痛、慢性腰痛、原发性痛经、引产、分娩痛、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放化疗后呕吐、近视、急性睑腺炎、戒断综合征等疾病。三是数据挖掘,主要是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开发针灸诊疗决策系统,如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针灸临床循证诊疗决策支持系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二、针灸临床研究
(一)针灸临床适应证研究
针灸临床适应证广,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宣布,针灸的适应证为43种;1996年WHO在意大利米兰会议上提出针灸的适应证为64种。1997年NIH针灸听证会结论是除多种疼痛性疾病外,针灸对手术后和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戒毒,中风康复都有一定作用。综合国内外针灸临床证据,国内研究报道针灸适应证532种,国外130种,国外针灸研究主要以临床疗效的验证为主,而国内则注重针灸技术和优势病种的研究。循证针灸等级病谱是基于现有最好证据结合循证医学等级将针灸病谱分为肯定有效(极力推荐)、很有可能有效(推荐)、可能有效(试用)、或许有效(探索性)4个等级,有研究显示按照循证针灸等级疾病谱原则,整理得出68种针灸的优势病种,随着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针灸应用领域。
(二)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经穴特异性是否存在及敏化特性是目前国内外针灸研究的热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2006年)和“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2011年)均围绕该命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中国研究者报道的经穴效应特异性临床研究多以阳性结果为主,如针刺经穴治疗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痛经、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经穴的疗效均优于非经非穴,研究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并提炼出经穴效应特异性受针刺手法、介入时机不同和穴位组织结构不同的影响。2016年正式启动的第一个中医药领域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就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研究、穴位不同功能态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膝骨关节炎、颈椎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为载体,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干预性临床研究发现穴位敏化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疾病相关性、时空变化规律等特点,穴位敏化常见的形式有痛敏、热敏、力敏、形敏等,可表现为皮肤松弛、凹陷、斑丘疹、脱屑等,该研究进一步确证了敏化穴对针灸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应用价值。
(三)针灸临床穴位主治、配伍研究
自北宋以来,针灸的“国家标准”一直未经修订,经穴功能主治异常混杂错乱。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专项研究项目,对腧穴功能主治进行临床示范性研究,探索了针灸临床研究思路。通过全国多家单位协作,共启动完成63项研究,穴位涉及三阴交(围绝经期综合征、提高分娩质量、尿潴留)、足三里(预防流感、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防治胃肠检查中的不良反应)、丰隆(降血脂)、迎香(过敏性鼻炎)、肺俞(哮喘)、百会(中风后抑郁、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等。针灸临床除单穴使用外,更多的是两个或以上的穴位配伍使用。近年,在腧穴配伍的效应、规律和机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