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温病学其他医家论著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其他医家论著选 第一节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选 一、《伤寒瘟疫条辨》简介 《伤寒瘟疫条辨》为清代杨璿著。杨璿,字玉衡,号栗山,清代中州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年不详。该书撰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书成之后,曾广为流传,对于当时治疗瘟疫病颇有影响。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法进行了分析。全书共分6卷,前三卷为辨析之论。卷一系总论诸项,辨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大法之区别;卷二、卷三为辨证,对伤寒温病常见诸证进行辨析;卷四、卷五为医方辨,其中绝大多数为前人成方,其精华为以升降散为首的治温十五方;卷六为本草类辨,以作用分类,阐述了治伤寒与温病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 二、《伤寒瘟疫条辨》选释 【原文】 傷寒得天地之常氣,風寒外感,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温病得天地之雜氣,邪毒內入,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一彼一此,乃風馬牛不相及也。何以言之?常氣者,風寒暑濕燥火,天地四時錯行之六氣也;雜氣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燥非火,天地間另爲一種,偶荒旱潦疵癘 [1] 烟瘴 [2] 之毒氣也。故常氣受病,在表淺而易;雜氣受病,在裏深而難。(《伤寒瘟疫条辨·卷一·温病与伤寒根源辨》选) 【词解】 [1]疵疠:灾害;疾病。 [2]烟瘴:即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邪气。 【提要】 伤寒与温病病因及发病部位的区别。 【释义】 伤寒的病因为感受自然界正常之气,即风寒之邪,发病多由表及里,自气分传入血分,病位偏表较浅,治疗较易;温病的病因为杂气,即自然界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的邪气,是一种在饥荒、旱涝等灾害时容易出现的烟瘴毒气,此邪毒入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病位偏里较深,治疗较难。伤寒与温病病因不同,病变部位及传变趋势有别。 杨栗山对温病病因的认识,较为系统地继承了吴又可“杂气”学说,从致病原因上分清温病与伤寒不同,揭示其发病机理各异。 【原文】 蓋温病得天地之雜氣,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佈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復合,受病於血分,故鬱久而發。亦有因外感,或饑飽勞碌,或焦思氣惱觸動而發者。一發則邪氣充斥奔迫,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即脈閉 [1] 體厥,從無陰證,皆毒火也。與傷寒外感,與治傷寒温散,何相干涉?奈何千年憒憒 [2] ,混爲一病,試折衷於經論,寧不渙然冰釋哉。治法急以逐穢 [3] 爲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惡穢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所以溫病非瀉則清,非清則瀉,原無多方,時其輕重緩急而救之,或該從證,或該從脈,切勿造次。(《伤寒瘟疫条辨·卷一·温病脉证辨》选) 【词解】 [1]脉闭:脉沉微弱。 [2]愦愦:纷乱、糊涂。 [3]秽:邪气,此指毒火。 【提要】 温病病因、传变及治则。 【释义】 杂气从口鼻而入,直入中焦,发展可延及三焦。邪气散漫流走,来去不定,可停留于血分,郁久而自发。也有因外感邪气,或饥饱劳碌,或忧愁思虑恼怒而触动引发者。温病邪气在里一旦发作,可充斥内外上下,表现为肢体厥冷或脉沉微弱,此类似伤寒,但非伤寒阴证,而是毒火内闭,三焦气机不畅所致。治疗不可与伤寒之法采取温散。温病当逐秽为第一要义,重视解毒之法,并根据邪气所在三焦部位不同,予以正确治则。在上焦者,当达邪而透之;在中焦者,当疏通中焦气机;在下焦者,当通利二便。使邪气务早务快务尽消除,勿使潜伏和滋生。因此,温病以清泄两法为主,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脉证,分别或清或泄。 杨栗山发展了吴又可杂气治疗说,提出了三焦治则,将解毒之法贯穿于三焦,对瘟疫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原文】 傷寒自表傳裏,裏證皆表證侵入於內也;温病由裏達表,表證即裏證浮越於外也。大抵病在表證,有可用麻黃、桂枝、葛根辛温發汗者,傷寒是也;有可用神解 [1] 、清化 [2] 、升降、芳香 [3] 、辛凉 [4] 、清熱者,温病是也。在半表半裏證,有可用小柴胡加減和解者,傷寒是也;有可用增損大柴胡 [5] 、增損三黃石膏湯 [6] 內外攻發者,溫病是也。在裏證,有可用凉膈、承氣鹹寒攻伐者,温病與傷寒大略同。有可用理陰、補陰、温中、補中調之養之者,溫病與傷寒大略同。(《伤寒瘟疫条辨·卷一·寒热为治病大纲领辨》选) 【词解】 [1]神解:即神解散。“温病初觉,憎寒体重,壮热头痛,四肢无力,遍身酸痛,口苦咽干,胸腹满闷者,此方主之。白僵蚕酒炒,一钱,蝉蜕五个,神曲三钱,金银花二钱,生地二钱,木通,车前子炒研,黄芩酒炒,黄连,黄柏盐水炒,桔梗各一钱”。 [2]清化:即清化汤。“温病壮热,憎寒体重,舌燥口干,上气喘吸,咽喉不利,头面猝肿,目不能开者,此方主之。白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十个,金银花二钱,泽兰叶二钱,广皮八分,黄芩二钱,黄连,炒栀,连翘去心,龙胆草酒炒,玄参,桔梗各一钱,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