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温毒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包括大头瘟、烂喉痧,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类温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独特的特征。温毒类温病以温热性质为主,常见证候辨治分为卫分辨治、气分辨治、气营血分辨治和后期证治。
第一节
大头瘟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本病除全身症状外,伴有头面红肿疼痛,故属于温毒范畴。
汉唐以前的文献中并无本病病名的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丹毒病诸候、肿病诸候,以及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疮痈》中所叙述的丹毒中有类似本病的记载。金代刘河间称本病为“大头病”。《古今医案按》载有李东垣制普济消毒饮治疗“大头伤寒”,广施其方而全活甚众的史实。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本病称为“大头瘟”,划属温疫范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称本病为“大头风”,并认为其病因为“风温将发,更感时毒”。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本病归于“温毒”范畴,并谓本病俗名“大头瘟”“虾蟆瘟”。
本病近代较少,西医学的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与本病有相似之处。但中医文献中曾记载大头瘟有强烈的传染性,可引起大面积流行,并有较高的致死率,与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不尽相同,应注意区分。此外,临床各科中的头面肿毒病证也可参考本病相关证候辨证论治。
一、病因发病
本病的病因是风热时毒,在温暖多风的春季或应寒反暖的冬季容易形成。风热时毒既具有风热病邪的性质,又具有热毒的特性,多从口鼻而入,致病后发展迅速,易致局部红肿热痛,并造成传播。当人体正气不足,或气血阴阳失调时,易感邪发病。
二、病机演变
风热时毒自口鼻而入,初起邪犯卫气,热毒充斥,因卫受邪郁,故先有短暂的憎寒发热;继而气分热毒蒸迫肺胃,出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咽喉疼痛等里热炽盛症状;邪毒攻窜头面,搏结脉络,导致头面红肿疼痛,甚则发生溃烂。如《诸病源候论·诸肿候》云:“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本病一般很少深入营血,预后较好。
三、辨治要点
(一)辨病依据
1.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初起症见憎寒发热、无汗、全身酸楚、咽痛口渴等肺卫表热证,同时伴有明显肿毒征象,如头面焮赤肿痛,皮肤发硬。多由鼻旁、面颊肿起,向眼、耳、面部蔓延,甚至波及头皮,或出现水疮。伴有咽喉肿痛,但一般不会破溃糜烂。
3.病程中头面焮赤肿大特征突出,以气分肺胃热毒蒸迫为主要病机变化,深入营血者较少。
4.与痄腮、发颐、漆疮鉴别。
(1)痄腮 以儿童罹患为多,且以一侧或两侧腮肿为主,其肿胀表现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皮肤紧张而不红,可并发睾丸肿痛。
(2)发颐 急性期也有憎寒壮热、面颊红肿热痛等症状,病变常为单侧,初起下颌角疼痛,肿如核桃,可波及同侧耳后及颊部,溃破后可从口内颊部流出脓液。
(3)漆疮 可有突然面部红肿,但界限不明显,灼热发痒,无疼痛,有与油漆、生漆接触史,发病部位也不局限于头面部。
(二)辨证要点
1.辨病变部位 如先肿于鼻额,以致于面目肿甚者,此病发于阳明;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目者,病发于少阳;若发于前额、头顶及脑后项下者,病发于太阳;若发于头、耳、目、鼻者,为三阳俱病。
2.辨肿痛特征 肿胀处发硬,肌肤焮红灼热者,热毒较甚;肿胀伴疱疹糜烂者,则属热邪夹湿毒秽浊。
3.辨病程阶段 伴见恶寒发热者,病在卫分;若憎寒壮热,或但热不寒,烦躁口渴者,病在气分;极少数病例见神昏谵语,肌肤有瘀斑者,为热入营血。
(三)论治要点
大头瘟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内外合治为基本治疗原则。病之初起,邪偏卫表,宜疏风透邪为主,兼以解毒消肿;如毒壅肺胃,宜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疏风消肿;如局部红肿严重,宜清火解毒、散结消肿。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之方外敷,以增加内服药物之力。此外,根据病情可配合通腑、凉膈、清心、养阴等法。
大头瘟初起毒壅卫表,卫阳被遏,勿妄用辛温之品,否则易助热伤阴;但也忌寒凉太过,过用可致热毒蕴结不解,又易损伤正气。此外,勿用降药,因病在高颠之上,误用降药可引邪深入。
四、临床举例(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多发于春季,以儿童多见。本病可参考“大头瘟”辨证施治。
风热时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致病原因。本病初起邪毒侵袭肺卫,热郁上攻,故有发热、全身酸楚、咽痛口渴、头面红肿等症;继则深入气分,蒸迫肺胃,出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咽喉疼痛、大便秘结等症;邪热壅结少阳,可出现腮部肿胀数日,左胁下、上腹部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症;里热蒸迫,燔灼肝经,化火生风,出现高热不退、腮下漫肿、烦躁、抽搐等症;亦可邪毒内陷厥阴,毒窜睾腹,在腮部肿胀渐消之时,或无腮部肿胀,出现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