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模范的困境与突围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docxVIP

儒家传统模范的困境与突围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传统模范的困境与突围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 一、 模范、标准、规制 除了“现实主义”的一面外,儒家的道德观念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另一面。诸如“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之类, 无不都是儒家传统的“模范”, 亦即道德典范。这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就此而论, 从字义训诂与义理诠释的角度, 对“模范”、“楷模”、“标准”诸词作一适当梳理, 显然可以成为考察晚明社会与文化精神变迁的基点。 说及“模范”一词, 不妨引用田艺蘅与魏禧两家之论加以考察。明人田艺蘅首先就字义对“模范”一词进行训诂, 曰:“以木曰模, 以竹曰範, 故从木、从竹。範本作笵。”其次, 在训诂本义的基础上进而加以引申, 将模范一词解释为“规矩”、“准绳”。明末清初人魏禧对模范之“范”亦有进一步的申论。首先, 他说:“熔金入范曰铸, 范, 法也。”其次, 在将“范”释为“法”的基础上, 又多有引申。他认为, 法无一定, 诸如圆中之“规”, 方中之“矩”, 平直中之“准绳”, 均可视为法。此外, 诸如锐若锥, 钝若钅享, 曲若钩, 亦是“各中其法”。而在五行之中, 其性最为坚硬者, 当属金。但《洪范》有言:“金曰从革。”从“金俯而就裁”可知, 天下之物, “无悍不可化”。“从革”一说, 魏禧又据勺庭叔子之说, 将“从”引申为“迁善”, “革”引申为“改过”。基于此, 魏禧将“范”作了如下的引申发挥:一是就“范”为“法”而言, 那么, 士农工商应该“各治其业”, 保持应有的本分;二是以五行“就裁”的典型“金”为例, 将“从革”诠释为“迁善改过”。惟有如此, 人方可“入范”。田、魏两家的解释颇具启发意义。这就是说, 模范就是人们必须遵行的“规矩”、“准绳”。人有瑕疵, 通过“迁善改过”的修养历程, 同样可以“入范”。“楷模”一词, 或又作“模楷”。考此词字义所取, 据元代深谙六书之学的吴正道所言, 楷、模二字, 并非属于“假借”, 而是“取义”。何以取木为义?吴正道解释如下:“昔模木生周公塚上, 其叶春青, 夏赤, 秋白, 冬黑, 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塚上, 其余枝疏而不屈, 以质得其直也。”正是从周塚模木、孔塚楷木之“色”、“质”, 进而将楷模引申为代表“正”与“直”的“法则”。这是从物而引申出道德含义。阙里孔林楷木, 尚有“楷杖”、“楷瓢”之称。据《阙里志》, 以楷木为杖, 可以“戒暴”。孔林楷树多瘿, 将瘿镂空, 制成瓢, 称为“楷瓢”。民间传说, 用楷瓢酌酒, 可以使饮者“不及乱”。于是, 从中又蕴含了“止贪”这一层意思。若将楷模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典型, 那么, 后汉清流中之李膺堪称一例, 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之说。①至于“标准”一词, 清人王士俊更有下面之说:“孝子、义士、节妇、烈女, 民之标准也。”所释更为直白, 亦即朝廷通过旌表“孝子”、“义士”、“节妇”、“烈女”诸仪式, 为普通百姓树立模仿、学习的典范。 综上所述, 所谓的“模范”、“楷模”、“标准”, 无不都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的典范。典范一旦树立起来, 就会成为人们亦步亦趋的榜样。为了鼓励大众向模范学习, 传统统治者不惜替这些模范树立牌坊、祠堂, 以供人们敬仰。在芸芸众生中树立模范, 犹如在道德上立下规矩与准绳。生活在模范阴影下的人们, 无不通过“养性”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 不敢越雷池一步, 藉此使自己的德行达臻完美。若是超越了传统的规矩与准绳, 那么也就成为“异端”人物, 从而引起上下的口诛笔伐。 晚明是社会与文化精神发生变动最为明显的时期。以传统的道德模范、楷模而论, 一至晚明, 亦不再以“人品”论定, 而是受到了来自官位权力、金钱财富两个方面的挑战。当时的笑话已经犀利地道出了“近日官大的人品都自佳”的实情。具体来说, 诸如:乡饮酒礼不再由年高德劭者主持, 而是只要是“封公”, 乡里就推举他主持乡饮;当了财主, 便自然会被推举为大善人;至于家里有人中了举人、进士, 大家更是无不都说文章的气脉在他家里兴起。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末世通弊”, 而且贤者不免。随之而来者, 则是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乃至新典范的重建。 二、 儒家的传统实践和崩溃 儒家传统模范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 其确立通常借助于旌表、从祀两个途经树立“先进”遗风, 为时人或后代所敬仰。 (一) 多为废水之地方 就明代来说, 朝廷礼制已经规定, 凡是贞女、节妇、孝子、义夫、逸民, 无不通过树立牌坊加以旌表。至于读书人或借助读书而仕进的官员, 则可以从祀孔庙、名宦祠或乡贤祠。此外, 一些在地方上颇有道德声望的耆老长者, 则通过与列“乡饮酒礼”的“大宾”而使之成为民间的典范。 明代的儒家士人, 除了保持“君子”人格的理想之外, 无不以从祀孔庙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尽管只有像薛瑄、王阳明等少数大儒最后实现了从祀孔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