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州方言的状态补语标记
2.8(邵)“”作为状态补充文字的标记主要出现在福建方言中,单词也被用作“仪式”和“邵”。
福州方言(陈泽平1998)的“[·lε]”所引进的补语,通常是陈述动作结果所形成的状态。例如:“汝着讲吼清清楚楚势你要说得清清楚楚的|伲囝哥寒吼蜀身抖抖战小孩冻得浑身直打颤”。
陈泽平(1998)指出,福州话里用“吼”作状态补语标记时,补语通常是比较复杂的形式(状态形容词形式或者是其他谓词性短语以及小句形式)。郑懿德(1988)也提到,福州话里“动+礼[lε3]”一般不带单个谓词形式的补语。她举的例子有:“面惊礼白泄泄脸色吓得煞白煞白的|面涂礼红记记脸抹得红乎乎的”。
福清方言(冯爱珍1993)的“咧[.le]”用来连接状态、程度补语。例如:“汝讲咧野好你讲得很好|做咧半死固满意累得半死还不满意”。
根据陈泽平(1996,1998),福州方言的“[.Iε]”是个方言俗字,代表多个不同的语法成分:①1:进行体标记,如:伊哭她在哭④4:完成体标记,如:食黎饭就行吃了饭就走②2:持续体标记,如:门关门关着⑤吼5:状态补语标记,如:面涂红丹丹脸涂得③吼3:方位助词,如:手手里,门吼门上红红的
陈泽平(1998)认为,“1”至“3”源于方位词“里”,“4”和“5”则可能源于近代汉语的“得”,其中“5”由“4”演化而来。①
福州话的“4”、“吼5”是否与近代汉语的“得”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但陈文认为状态补语标记“5”源于完成体标记“4”则与本文的讨论是一致的。
福清方言(冯爱珍1993)“咧[.le]”的用法跟福州话完全平行:
比照上述陈泽平(1998)的分析,福清话状态补语标记“咧”也应来源于完成体标记。
2.9爻温州方言里“爻[hu?2/o]”可以用作状态补语标记。例如:“打爻通身乌青打得全身青紫|吃爻泥昏烂醉吃得烂醉”。
用“爻”标记的补语一般是比较复杂的形式(如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或主谓结构),如果补语是光杆谓词,则只能用“来”。例如:“佢走来(/*爻)慌,连门也有关”。
温州话的“爻”除状态补语标记外还用作完成体标记(郑张尚芳1996)。例如:“衣裳洗爻|洗爻一桶衣裳洗了一桶衣服。‖车卖爻|卖爻一把旧车卖了一辆旧车”。
温州话“爻”表示动作完成时总带有消失、消极等附加意义,同时,动词的宾语如果是光杆体词,则只能置于“V爻”之前而话题化。(潘悟云1996,郑张尚芳1996)这些语义和句法上的限制足以说明“爻”并非典型的完成体助词,只是一种高度虚化的动相补语。由于“爻”只有状态补语标记和完成体标记这两种用法,可以肯定温州话的状态补语标记“爻”是由动相补语演变而来的。
2.10下广东平远客话(严修鸿1998)的“下[a4]”可以用作状态补语标记,不过在使用时要受到一些限制:述语限于动词并且通常表达一种消极的状态或结果。例如:“我今都食下饱ku?ku?尔唻我现在吃得饱饱的”。
“下[a4]”在平远客话(严修鸿1998)也有类似动相补语的用法。例如:“你笔直行下上去就着你笔直走上去就对了”。可见平远客话作为状态补语标记的“下”,无疑源自动相补语。
叁从历史语法看“完成体标记?状态补语标记”的演变模式
从历史语法的角度看,完成体标记大都有一个明显的向状态补语标记转化的趋势。所不同的是,有些完成体标记完成这种转化之后,用法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有些则在完成转化后不久即被淘汰,以致在语法史中只是昙花一现。下面举例说明。
3.1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状态补语标记“得”最早见于唐代。以《敦煌变文集》为例:
二将当时夜半越对,唬得皇帝洽背汗流。(36页)|直欲危他性命,作得如许不仁。(253页)|喊得山崩石烈(裂),东西乱走,南北奔冲。(172页)|千约万来(束)不取语,恼得老人肠肚烂。(859页)
“得”本为“获得”义动词,汉魏六朝时期,在非“得”义动词之后虚化为表示动作已实现(完成)并有结果的动相补语(关于“得”由“获得”义动词到动相补语的演变过程,可参看杨平1989,曹广顺1995以及吴福祥1996,1998):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史记·项羽本纪)|遭命者初禀气时遭凶恶也,谓妊娠之时遭得恶也。(论衡·命义)|(李)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砍得数创。(搜神记,卷11)|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晋诗·日节折杨柳歌·五日歌)
入唐以后,用作动相补语的“得”继续虚化,一是在动态动词后变成完成体助词:①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韩愈:招杨之罘,全唐诗,3808页)|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李益:江南曲,全唐诗,204页)|行得二十余里,遂乃眼耳热。(敦煌变文集,8页)|远公出得寺门,约行百步以来,忽然腾空而去,莫知所在。(又,192页)
二是在静态动词之后演化为持续体标记: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白居易:九日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