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西部地区盆山转换的主要类型与演化
1 造山带的盆-山转换
造山带的研究始于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地沟理论的研究人员,如霍拉、达纳、奥格、齐卡和别洛夫索夫,在北美、东欧和前苏联之间的造山带研究最为重要。板块结构的威尔逊效应与这两者紧密结合。地槽转化为造山带后逐渐被“地台”所代替,威尔逊旋回最后阶段的造山带似乎也终止了造山带的历史。
造山带形成以前的沉积盆地一般都认为是长条形的深坳陷, 以往常以地槽称呼。板块
构造从全球构造格局出发,提出三种沉积盆地及与其相应的三种造山带:洋盆的洋壳双向俯冲闭合形成两侧活动边缘的弧-弧碰撞和弧后盆地造山形成的岛弧造山带或弧-陆碰撞造山带;洋盆的洋壳单向俯冲闭合形成的活动边缘与被动边缘的弧-弧碰撞复合造山带以及陆间海槽挤压闭合后的非弧与陆碰撞的陆间挤压造山带。地槽理论虽有陆缘地槽、陆间地槽、克拉通内地槽、优地槽、冒地槽之说以及演化出地槽(正、准)、地台(正、准、活化地台)、地洼等概念,但都把造山作用限定在“地槽”和威尔逊旋回阶段。板块构造、地槽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西部乃至东部造山带的多阶段、多类型的特征,无法解释陆内造山作用和内陆盆地的成因。因此,许靖华将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都划为残余弧后盆地,但仍然不能阐明造山带与盆地之间从晚古生代到第四纪的多期沉隆及转换关系,类似现象在我国东部也可见到。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造山带不仅有多阶段的特征,而且是在多种构造体制所形成的多种类型沉积盆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山带。已有资料证明,中国乃至全世界造山带在“主造山期”以后还出现新的甚至比它更强烈的造山带,如陆内造山带。大量文献所说的在主造山期之后的陆内造山带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造山带,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目前对秦岭盆-山转换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① 元古宙时期裂谷体制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新元古代晚期-三叠纪为现代板块体制的盆-山转换;三叠纪以后陆内造山阶段。② 元古宙时期裂谷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早古生代板块体制下的盆-山转换;加里东期以后的板内-陆内造山阶段。③ 元古宙时期大开大合阶段;古生代-三叠纪小开小合阶段;三叠纪以后顺层开合阶段。④ 晚古生代以前为地槽阶段;晚古生代-三叠纪为地台阶段;三叠纪以后为地洼阶段。⑤ 秦岭(西)中元古代-三叠纪均为裂谷(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⑥ 盆地与造山带之间多旋回转换等。
笔者在多篇论文中论述的包括裂谷在内的所有沉积盆地,都是一定构造体制环境下的产物,裂谷本身不可能成为一种构造体制。由于构造体制随着历史的发展是不断演变的,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也有质的差别。为此,1995年我们在秦岭造山带的盆-山转换研究中,提出了盆-山转换的三种类型和三个阶段的见解:元古宙阶段洋盆或过渡性洋盆与造山带转换,形成古秦岭造山带;印支期以前,海盆(板内)与造山带的转换,形成中秦岭造山带;印支-燕山时期以来,陆相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形成新秦岭造山带,它们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有不同组成及结构特征。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它分别称盆-山转换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12,13,14,15,16,17]。
2 地质背景和沉积盆地的结构
盆-山转换的第一阶段是洋(壳)盆(地)或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是造山带研究最多且被认为是最主要的造山阶段(即主造山期)。它相当板块构造威尔逊旋回和地槽(优)回返所形成的造山带。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地层时代的不同认识,对秦岭第一个阶段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
我们认为秦岭洋盆或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发生在中新元古代,其代表洋壳或过渡性洋壳盆地的地层在北秦岭相当宽坪岩群、原二郎坪群火山岩(包括陕西境内云架山群的安坪组火山岩,下同)以及包括武关岩群在内的流岭岩群和丹凤岩群;在南秦岭的武当岩群、耀岭河岩群及其相当岩系。包括张宗清、裴先治等以及我们的研究,在上述地层开展了较多的工作并获得大量的中-新元古代的年代数据。“八五”期间,我们承担秦岭巴山攻关项目(85-01-018),我院区调所在该区进行1∶50 000八个图幅的联测,对二郎坪群、丹凤岩群和刘岭群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以《北秦岭侵入岩带与晋宁运动》、《东秦岭商丹构造带的组成与构造演化》的专著发表,请感兴趣的同行参考,限于篇幅,其它情况就不再复述。丹凤岩群在丹凤地区有Sm-Nd等时年龄为824 Ma(裴先治,1997),914~1 054 Ma(张宗清等,1995),973 Ma(姜常义,1998)。模式年龄分别为1 032,1 096 Ma。周至黑河地区丹凤岩群火山岩Sm-Nd等时年龄为949 Ma(张宗清,1997)。原草滩沟群火山岩Sm-Nd等时年龄为1 200~1 600 Ma(周志军,1990)。原二郎坪火山岩中细碧角斑岩、细碧岩、枕状熔岩的Sm-Nd等时年龄分别为708,82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