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课程导入:用“小问号”唤醒探索欲演讲人
04/蜜蜂与人类:甜蜜的“共生伙伴”03/探秘蜂巢:蜜蜂的“社会大家庭”02/认识蜜蜂:从“外貌特征”到“身体密码”01/课程导入:用“小问号”唤醒探索欲06/总结与延伸:让“蜜蜂朋友”住进心里05/安全与爱护:和蜜蜂友好相处的“小守则”目录07/课程后记
2025幼儿园健康课认识蜜蜂课件
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12年的健康课教师,我始终相信:幼儿阶段的科学启蒙,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用生动的方式打开他们观察世界的窗口。今天这节“认识蜜蜂”的健康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通过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既满足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又渗透生命教育与健康意识,让“爱护小生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
01课程导入:用“小问号”唤醒探索欲
课程导入:用“小问号”唤醒探索欲每次设计幼儿园课程,我都会先思考:如何让3-6岁的孩子快速进入状态?答案是——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制造“认知冲突”。课程开始时,我会举起一张放大的蜂蜜罐图片,问孩子们:“这是大家都喝过的蜂蜜水,甜甜的对不对?那你们知道蜂蜜是从哪里来的吗?”
当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花里”“商店”时,我会播放一段蜜蜂采蜜的短视频(画面特写蜜蜂落在花蕊上,后腿花粉篮逐渐装满的过程),接着举起蜜蜂玩偶:“其实,是这些穿黄黑条纹‘小背心’的小园丁——蜜蜂,每天辛苦劳动才酿成了蜂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甜蜜的朋友’。”
这个环节的设计逻辑很清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蜂蜜水)切入,通过视频直观呈现蜜蜂的劳动场景,既解答“蜂蜜从哪来”的疑问,又自然引出课程主题,为后续学习埋下兴趣的种子。
02认识蜜蜂:从“外貌特征”到“身体密码”
认识蜜蜂:从“外貌特征”到“身体密码”要让幼儿真正“认识”蜜蜂,不能停留在“它是小昆虫”的笼统认知,必须引导他们观察细节。我会分三个层次展开:
看外形:用“身体部位放大镜”观察我会拿出放大10倍的蜜蜂图片(重点标注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腿),配合实物大小的蜜蜂模型,引导孩子们用“小侦探”的口吻描述:“小蜜蜂的身体分几部分呀?对,头、胸、腹三段,像穿了三节小盔甲!”“它的触角像两根小天线,猜猜是做什么用的?(引导思考:闻花香、找同伴)”“翅膀是透明的,像小玻璃片,飞起来会‘嗡嗡’响哦!”
特别要强调的是后腿的“花粉篮”——这是蜜蜂独有的“采蜜工具”。我会用黏土现场捏一个工蜂后腿模型,展示“花粉如何粘在毛茸茸的腿上,再被整理到花粉篮里”的过程,让孩子们触摸黏土模拟的“花粉团”,感受蜜蜂采蜜的“辛苦”。
辨颜色:黄黑条纹的“生存智慧”很多孩子会觉得蜜蜂的黄黑条纹是“为了好看”,这时我会用对比法引导思考:“你们见过斑马线吗?司机看到斑马线会慢下来。蜜蜂的黄黑条纹也像‘警告线’——告诉其他动物‘我有刺,别靠近’!”同时展示类似颜色的黄蜂图片,说明“虽然长得像,但蜜蜂更温和,只有觉得危险才会蛰人”。
比大小:和常见昆虫的“体型对比”考虑到幼儿对“大小”的认知需要参照物,我会准备蚂蚁、蝴蝶、蜜蜂的实物模型(按1:1比例),让孩子们用手比划:“蜜蜂比蚂蚁大很多,和你们的小拇指第一节差不多长;但比蝴蝶小,蝴蝶的翅膀展开能盖过你们的手掌呢!”这样的对比能帮助幼儿建立更具体的尺寸概念。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观察,孩子们不仅能说出蜜蜂“长什么样”,更能理解“为什么长成这样”,初步感知“生物特征与生存需求”的联系,这正是健康课中“科学启蒙”的核心目标。
03探秘蜂巢:蜜蜂的“社会大家庭”
探秘蜂巢:蜜蜂的“社会大家庭”蜜蜂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们是高度社会化的昆虫。为了让幼儿理解“分工合作”的概念,我会用“幼儿园大家庭”作类比:
蜂群的“成员分工”蜂王妈妈:展示蜂王与工蜂的图片(蜂王身体更长),告诉孩子们:“蜂王是蜂群里唯一能生宝宝的‘妈妈’,每天能生2000多个卵!就像幼儿园的园长妈妈,负责让小蜜蜂越来越多。”
工蜂姐姐:“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蜜蜂都是工蜂,它们是‘全能小能手’——有的照顾蜂宝宝(保育蜂),有的打扫蜂巢(清洁蜂),有的采花粉酿蜜(采蜜蜂),还有的在蜂巢门口‘站岗’(守卫蜂)。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有的擦桌子,有的摆椅子,一起让班级更干净。”
雄蜂哥哥:“雄蜂是蜂群里的‘临时成员’,它们的任务是和蜂王结婚,等完成任务后就会离开蜂巢。”
蜂巢的“建筑智慧”我会展示真实的蜂巢切片(经过消毒处理),让孩子们观察六边形的“小格子”:“你们发现了吗?每个小格子都是六边形,这种形状能装最多的蜂蜜,还特别结实!科学家叔叔阿姨也学蜜蜂,用六边形造火箭的零件呢!”同时播放蜜蜂用蜂蜡筑巢的慢镜头,强调“每一滴蜂蜡都要工蜂吃很多蜂蜜才能分泌出来,所以蜂巢特别珍贵”。
蜜蜂的“语言密码”“如果一只蜜蜂找到一大片花丛,怎么告诉同伴呢?”这个问题总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