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赏析与巩固练习
一、带注音原文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pīngpīngniǎoniǎoshísānyú,dòukòushāotóuèryuèch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hūnfēngshílǐyángzhōulù,juǎnshàngzhūliánzǒngbùr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二)
唐?杜牧
duōqíngquèshìzǒngwúqíng,wéijuézūnqiánxiàobùchéng。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làzhúyǒuxīnháixībié,tìrénchuílèidàotiānmíng。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二、字词注释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身姿轻盈柔美,读来如见少女缓步的姿态,带着江南水汽般的灵动。
十三余:十三岁多一点,古时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恰是初显风华的年纪。
豆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初开时鲜嫩娇艳,常用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
扬州路:指扬州城内的繁华街道,中唐时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称,是南方经济文化中心。
卷上珠帘:指卷起珠帘向外张望的女子,当时扬州歌楼妓馆常见此景,暗指城中佳人。
尊前:酒樽之前,即饯别宴的席上,“尊”通“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有心:双关语,既指蜡烛的烛芯,又暗指人的情意,藏着“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垂泪:形容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如人哭泣时的泪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拟人笔法。
三、白话译文
其一
身姿轻盈柔美的少女十三岁有余,
恰似二月初豆蔻梢头初开的花苞。
扬州城里春风吹遍十里繁华街道,
即便珠帘卷起露出万千佳人,都比不上她分毫。
其二
明明满怀深情,表面却像毫无情意,
只觉得在饯别宴上,想笑也笑不出来。
蜡烛仿佛也有惜别的心意,
替我们流着眼泪,一直到天亮。
四、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著有《通典》。杜牧才华横溢,诗文兼擅,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清丽俊爽的诗风闻名。
他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九年(835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掌书记,在扬州度过了三年意气风发的时光。这段经历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留下了“二十四桥明月夜”“十年一觉扬州梦”等诸多咏叹扬州的名句,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风情永远定格在唐诗里。
五、写作背景
这两首诗创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是杜牧即将离开扬州赴长安任职时所作,为赠别一位他在扬州结识的歌妓而写。
当时的扬州历经安史之乱后依然富庶安定,成为“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的繁华胜地。杜牧在此任职期间,深得牛僧孺赏识,这位上司甚至暗中安排人手保护他的出行。离开之际,面对与知己的分别,他将不舍与眷恋化作诗句。虽然后世元代杂剧《杜牧之诗酒扬州梦》虚构了他与歌伎张好好的恋爱故事,但史料并未明确记载诗中赠别对象的具体身份,这种朦胧恰好让诗歌的情感更具普适性。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核心意象解读
意象
表层含义
深层意蕴
出处诗作
豆蔻梢头
二月初的豆蔻花苞
少女的青春娇美
其一
春风十里
扬州城的繁华街道
世间所有的美好景致
其一
蜡烛
宴会上燃烧的蜡烛
惜别的深情与不舍
其二
垂泪
蜡烛滴落的蜡油
人的离别之泪
其二
(二)艺术手法对比
两首诗虽同属赠别题材,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技巧:
其一:以美写别
不直接写离别之苦,而是全力描摹对方的美貌。用“豆蔻梢头”的比喻定调,再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其独一无二,通过“总不如”的对比,将不舍藏在对美的极致赞颂中,留白更显深情。
其二:以情写别
直抒胸臆却又含蓄深沉。“多情却似总无情”的矛盾句式,精准捕捉离别时“想笑却哭,想言却止”的复杂心绪;“蜡烛垂泪”的拟人手法,将无形的情感寄托于有形之物,让悲伤有了具象的载体。
(三)文化影响延展
“豆蔻年华”的由来
杜牧“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比喻太过精妙,后世直接以“豆蔻年华”指代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成为汉语中极具文化底蕴的年龄称谓,如现代作家冰心在文中就曾用“豆蔻年华的少女”形容青春少女。
“春风十里”的传承
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化用此句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昔日繁华与战后荒芜对比,赋予原句新的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度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典型题题库及答案.pdf VIP
- 分式练习题_初二数学《分式》练习题.doc VIP
- 完整版《“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PPT.pptx
- 《项目管理课件:工程资料管理之道》.ppt VIP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pdf VIP
- 龙门举升机安全操作规程.docx VIP
- 2025年潍坊二调地理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绿鳍马面鲀早期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研究.docx
- 2025年绵阳市南山中学初升高自主招生考试英语含解析及答案.docx VIP
- 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2WorkingthelandPeriod1Apioneerforallpeople学案.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