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产业知识转移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研究.pdf
跨产业知识转移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张 晶
(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收稿日期 :2013‐05‐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张晶 ( 1979 - ) ,男 ,湖北武汉人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与高新产业信息保障 。
摘 要 :当前 ,迫切需要研究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 ,以指导我国企业创新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 ,运用跨
产业知识转移不仅能实现探索性创新 ,还能有效降低创新风险 ;跨产业知识转移是将某一产业的知识或解
决方法迁移到另一产业的一种类比迁移 。以心理学中的类比推理理论为依据 ,探讨运用类比迁移实现探
索性创新的完整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系统化探索性创新的实现方法 。
关键词 :探索性创新 ;开发性创新 ;知识转移 ;类比推理 ;类比迁移
DOI :10 .6049/kjjbydc .2013040433
中图分类号 :F27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14)04‐0109‐05
0 引言
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 ,单一产品和服务 、封
闭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近年
来 ,以组织探索和开发活动为视角来研究企业创新逐
渐兴起 ,通过平衡探索与开发两种创新方式 ,企业能够
有效兼顾自身当前盈利和未来成长 。值得指出的是 ,
探索性创新对企业知识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也蕴含了相对较高的风险 。我国企业当前迫切需要切
实可行的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 。在这种需求导向下 ,
本文对以类比迁移为内涵的跨产业知识转移进行深入
探讨 ,提出一种高效率 、低风险的探索性创新方法 ,以
指导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实践 。
1 我国企业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需求分析
探索性创新不同于开发性创新 ,其依靠新知识或
者脱离既有知识 ,为企业提供新设计 、创造新产品 、开
发新市场 ,以迎合潜在的顾客为目的 ,类似激进性创
新 ;而开发性创新以企业现有知识为基础 ,改进和提高
企业现有的技能 、过程和结构 ,迎合现有的市场和顾
客 ,类似渐进性创新[1] 。以组织探索和开发活动为视角
对创新进行划分 ,充分体现了创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比
激进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划分更具有战略意义[2] ,
因而成为创新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
看 ,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两种创新的平衡及其对
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 。如 He和 Wong[3]认为 ,探索性
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平衡对企业销售增长率有显著的
积极影响 ,不平衡则对销售增长率有负作用 ;Gupta
等[4]发现 ,上述两种创新方式能够并存和互补 ,且其并
存和互补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 ;Liu[5]分析了两种创新
失衡而导致的过度探索和过度开发两类能力陷阱 。在
创新实践中 ,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重开发 、轻探索”或
“重探索 、轻开发”的问题 ,为了保持探索与开发之间的
平衡 ,避免陷入创新失衡带来的能力陷阱 ,企业需要根
[33] 李忆 ,司有和 .探索式创新 、利用式创新与绩效 :战略和环
境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5) :4‐12 .
[34] FLOYD S W ,LANE P J .S ra eg z ng hroughou he or‐
gan za on : anag ng role con l c n s ra eg c renew al [J] .
Acade y o Manage en Rev ew ,2000 ,25(1) :154‐177 .
[35] COHEN W M ,LEVINT HAL D A .Absorp ve capac y :a
new perspec ve on learn ng and nnova on [J] .Ad n s‐
ra ve Sc ence Quar erly ,1990 ,35(1) :128‐152 .
[36] 谢芳 .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
[37] UTTERBACK J M ,ABERNAT HY W J .A dyna c odel
o produc and process nnova on [J] .O ega ,1975 ,3(6) :
639‐656 .
[38] GHIYOUNG I M .Explora ory and explo a ve know ledge
shar ng n n er‐organ za onal rela onsh ps [A ] .A D sser‐
a on n Georg a S a e Un vers y or he Degree 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