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5课 我的叔叔于勒.docVIP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5课 我的叔叔于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奎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的阳光,也有风霜雨雪。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杜小康的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中的“我”(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教读本单元,要根据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组织课堂教学。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展开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借鉴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有对封建社会腐朽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对现实生活中艰难经历的思考以及对西方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的改变的审视和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5.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阔绰、拟定、栈桥”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主题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重点点】1、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达兄弟情深的成语,比如:情同手足、同盘而食、刎颈之交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2)故事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2.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 “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三、深层合作探究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2.语言品析。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否啰唆?应怎样理解? (2)“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先请欣赏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课本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