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述儒学之体与用(哲学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文学、艺术、军事或历史”中“史学理论”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27295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略述儒学之体与用 2
一、略述儒家学术之体 3
(一)儒家思想之渊源 4
(二)儒家大道之体系 5
(三)儒家学术思想之特质 6
二、略说儒家学术思想之用 7
(二)儒家所倡王道之精神,为古今之政治树立标竿 9
(三)儒家之教化精神,允为中外教育之典范 10
(四)儒家之道,得以辅助工商界,建构其优质之企业文化 11
(五)孔、孟颂诗、读书之教,得以为习诗读书者之圭臬 12
注释 13
文2: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 14
一、法治与人治:知性形而上学与性情形而上学的分野 14
二、佛、道哲学的无情、非情与反情 18
三、引情入智、知大于情与化智入情、情高于智 25
四、一种可能的新哲学方向 29
注释: 32
[1] 李翱《复性书·上篇》,见《李文公集·卷二》 32
[2] 王安石《性情论》,见《王临川文集·杂著》 32
[17]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第20页。 33
[18]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第21页。 33
[19]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第16页。 33
[2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子张》,第191页。 34
参考文摘引言: 36
原创性声明(模板) 37
文章致谢(模板) 37
正文
略述儒学之体与用(哲学论文资料)
文1:略述儒学之体与用
前言
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中庸》亦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孔门训勉学者,为学之道,除博学、慎思,而究明学术之体外,当知体现其成德达材之功,进而,发挥其经世济民之用.然以孔、孟尝有重义轻利之训,而汉武之世董仲舒且云: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致使后世学者,多所曲解,而讳论学术经世济民之用。
逮乎宋初,安定胡瑗先生倡言明体达用之说,明末李二曲先生颇受影响,而于《盩厔答问》一文,云: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1](P122)更于《四书反身录》中,云:昔胡安定之教授湖庠也,当词艺成风之际,独以明体适用为倡,诸生被其教者,莫不成德达材,可为世用.[1](P492)且撰《时务急策》一书,列举自南宋以来,诸多经世实务之作,其中包括:屯田、水利、盐政、武备等,藉以强化其明体适用之论。
至于清咸丰,曾文正公于其《辛亥七月日记》云:为学以义理、词章、考据、经济四者.即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重.且谓:古无所谓经世之学也,学礼而已.[2](P444)然则,学问之途,有体、用之分,当无庸置疑.其中,探讨经典之义理思想、审视其系统组织;考察典章制度、寻绎其衍变发展、析究事物之本末终始;诗文之创作、或析论其章法、文词等.探析典籍之所谓义理、考据、词章等,相关之问题,均属学问之体.融会贯通经典之义理思想,推衍其法则、精神,而将之落实体现于民生日用彝伦之常,以提升世人之品格,进而,洽和群伦.抑或藉以指导改善各种专业之事务,以促进群体生活之质量,即所谓经世济民之事,则属学问之用
李二曲先生尝云:明体而不适于用,乃是腐儒;适用而不本于明体,便是霸儒;既不明体又不适用,便是俗儒.(《四书反身录·大学》).是以,为学之道,除析究、明辨经典义理思想之精微、广大外,尤当发挥其义理精神,体现于立身处世,进而,落实于经世济民之实务。
一、略述儒家学术之体
中华民族之血脉传承数千年,其间,虽经历无数之灾难,迄今,犹能巍然屹立于世,其所依凭者,历代圣哲之智慧、经验,与血汗所创造累积,丰富且具包容力之优质文化(Culture).就其精神文明(SpiritualCivilization)而言,自西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奠定中华文化注重人文精神特质之基础.稍后,先秦诸子之学术思想,更为民族开拓多元而灿烂之精神文明格局.其中,儒家自宗师孔子,即绍承古昔圣哲之思想、经验,而秉持天道精神,以积极入世之态度,怀抱民胞物与之胸襟,藉由务本尚德之教化,以期达成经世济民之理想。
儒家之学术思想,不仅体大而思精,条理井然,本末分明.其务本尚德之教化,则旨在引领世人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之道,明白而可行.儒家之大道,更广为后世所运用、发挥于:政治、教育、艺文、工商管理等方面.儒学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