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是一个不带地图的记者集作家记者翻译家学者于一身的萧乾 (上) 中外名记者成功之路 (四)
在中国新闻媒体上,有著名的作家、著名的记者、著名的翻译家和科学家。作为记者, 他是在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唯一中国记者, 他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那些国内通讯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写的那些欧洲战地通讯特写, 都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并具有优美的文采, 是今天的大众传媒从业人员学习的典范。萧乾认为自己在广义上是一个记者, 因为他一直把人生当作采访的对象和场地, 他也称自己是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 喜欢有趣富于冒险性的自由生活。萧乾那令人钦佩的为人, 那传奇色彩的经历, 那多才多艺的成就, 无不令人景仰。
一、 从主客观到正确情境,坚定正确的新闻使用
萧乾出生在北京城东北角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寂、痛苦中度过的。萧乾出生前一个月, 父亲萧秀林就离开了人世。小萧乾不得不和可怜的寡妇妈妈寄居在三叔的儿子 (三堂兄) 家。
6岁时, 萧乾开始在一家设在尼姑庵里的私塾里念书, 后经萧乾的四堂兄介绍进入一所美国长老会教会学校 (即崇实小学) 半工半读。在这里, 萧乾织过地毯, 在安定门外放过羊, 为阔人家送过羊奶。然而就在萧乾第一次领到工钱的那一天, 母亲在家中去世了。童年痛苦的经历造就了萧乾任性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强不息、自我奋斗的精神。就是靠了这种精神, 他在14岁就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流浪、漂泊。
1929年夏天, 萧乾回到北平, 暂时进入不要中学文凭的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 从清华来的客座教授杨振声开的现代文学课深深吸引了他, 为他后来新闻特写的文学式写作打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 萧乾结识了具有激进革命思想, 对他起过不少影响的杨缤 (后改名叫杨刚) 。1930年暑假, 萧乾正是靠杨刚的帮助考进辅仁大学英文系本科, 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涯, 这为他后来二战中采访欧洲战场和联合国大会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西方文化基础。
1933年, 萧乾由辅仁转学燕京大学, 成了新闻系三年级学生。由于选修埃德加·斯诺开设的“特写——旅行通讯”等课程, 结识了这位来自美国堪萨斯的著名记者, 并最终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同时, 萧乾从斯诺身上, 学到了作为新闻记者最重要的素质:对于国际事务, 他绝不能作壁上观, 必须认真观察, 并通过表面现象, 透视到本质。他必须是侠肝义胆的, 坚决站在受欺压者的一边, 揭露邪恶, 反对横暴, 扶持正义, 捍卫真理。萧乾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以富于正义感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五光十色的人生大舞台上, 真实报道, 实录风云, 同情弱者, 揭露黑暗, 匡扶正义, 弘扬真理。他虽未写出像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那样的长篇巨制, 但他的新闻特写在中国新闻史上, 也是自成一家, 别有特色, 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大学毕业后, 萧乾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旅行记者生涯, 足迹不仅遍布全国, 还一连七载旅居英国, 冒着生命危险采访欧战, 写下大量珍贵的新闻作品。
出于兴趣, 出于采访人生的目的, 萧乾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 并一直执着于它, 甚至放弃了硕士学位。当1943年萧乾正在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并准备次年取得硕士学位时, 《大公报》老板胡霖于年末随中国访英团来到了剑桥。他竭力劝说萧乾放弃学位, 到欧洲战场上去当一名随军记者。萧乾也认为书可以以后读, 而欧战这样的人类大事, 可并不等人, 现在不去, 以后则无法弥补。于是在1944年, 萧乾放弃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奔赴战场, 在英国报界集中的舰队街开设了《大公报》驻伦敦办事处。在这里萧乾向《大公报》发回大量特写, 向祖国的读者报道战争进行的最新情况。萧乾意识到, 自己选择了一个更吸引人、更符合自己意愿和性格的事业。
二、 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与获得
通观萧乾先生新闻作品,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爱, 对劳苦大众的爱和同情, 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思虑。作为一
·充电乐园·
名在苦难中成长的记者, 萧乾的笔法与其他采访记者不一样, 他的笔端总是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感情, 让读者能够体察出作者那一颗敏感、善良的心。
在采访滇缅路的时候, 萧乾先生被这个伟大的工程所感动, 他更被那些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劳工大众的精神和力量所感动。并表现出了对劳工大众极大的同情和感叹。正如他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有一天你旅行也许要经过这条血肉筑成的公路。你剥桔子糖果, 你对美景吭歌, 你可也别忘记听听车轮下面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骨, 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
在回忆录中, 萧乾先生强调新闻“写什么, 怎样写, 关键在于心里有没有民众”。在特写《鲁西流民图》里,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心肠, 为我们画出了一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