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的培育与应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氏肿腿蜂的培育与应用 1973年和1975年,科维科赫普(cowscopediaoetw)在广东和山东发现了寄生虫。之后,它在中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找到了分布。1977年原河北林业专科学校首次在室内繁殖成功,但学名一直没有鉴定,后经萧刚柔和吴坚鉴定并定名为管氏肿腿蜂。之后,在其繁育和应用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形态、分类、生物学特性到人工繁殖技术和林间放蜂防治害虫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其被广泛用于森林、园林、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等钻蛀性害虫的防治上,尤其是在我国树种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区,蛀干害虫易于成灾,管氏肿腿蜂已成为防治各种天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将近年来相关研究结果作一概述,并探讨该蜂繁殖与利用方面的问题。 1 肿脚蜜蜂的类型和分布 1.1 肿瘤常见分类 肿腿蜂是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昆虫的总称,被认为是膜翅目中原始有刺的一个类群。在肿腿蜂的种类及亚科分类方面,专家们各持已见。尽管在肿腿蜂科的亚科分类上存在6个亚科、5个亚科和4个亚科的不同观点,但目前我国开展应用的肿腿蜂种类均属于寄甲肿腿蜂亚科(Epyrinae)的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a),分类地位比较稳定。 Perkins等和Evans认为全世界肿腿蜂共有2 000多种,张连芹认为有100属1 000种左右,徐崇华等则认为大约有100属650种,Terayama报道,截止2002年的研究结果,肿腿蜂的现存种类约有84属1 900余种。 1.2 管氏肿视频蜂属 肿腿蜂广泛分布于热带至寒温带,一些种类由于人类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欧洲、北非、中亚、印度、北美、日本和夏威夷群岛等地都有分布。 据近10 a来的研究报道,我国分布的肿腿蜂有:棱角肿腿蜂属(Goniozus)7种、肿腿蜂属(Bethylus)1种、扁肿腿蜂属(Parascleroderma)4种、齿肿腿蜂属(Odontepyris)1种、全肿腿蜂属(Holepyris)10种、寄甲肿腿蜂属(Epyris)4种、硬皮肿腿蜂属4种、头甲肿腿蜂属(Cephalonomia)1种[1,16,17,18,19,20,21,22,23,24]。其中,硬皮肿腿蜂属中的管氏肿腿蜂和川硬皮肿腿蜂(S. sichuanensis)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钻蛀性害虫的生物防治上。 管氏肿腿蜂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广东、湖南、江苏等地,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日益成熟,该蜂在内蒙古、吉林、辽宁、甘肃、安徽、北京、贵州、湖北、浙江、江苏、广东、山东、青海等地被大规模地用于生物防治[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但人工放蜂后,在自然环境中的定殖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2 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2.1 繁蜂植物病毒属anoplophenis 管氏肿腿蜂是鞘翅目(Coleo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等多种害虫的体外寄生蜂,多以林木、果树的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为寄主,其寄主有22科50余种。 近年来,关于采用不同寄主进行繁蜂试验的研究报道很多,张连芹等用蜜蜂(Apisspp.)雄蛹作寄主,寄生率为57.5%~74.0%;张连芹等用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作寄主,寄生率达到70%;陈君等用大理窃蠹(Ptilineurus marmoratus)和二齿茎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作寄主,寄生率分别达50.0%~83.3%和73.7%;钱明惠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作寄主,出蜂率分别为20.74%,42.31%~65%和68.42%;谢振东等用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3龄幼虫作寄主,寄生率可达100%;时亚琴等用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3龄、4龄和5龄幼虫作寄主,寄生率分别为100%,25%和0;田慎鹏等用黄粉甲作寄主,寄生率为65.3%~89.0%;李理等还采用“人工幼虫”作寄主,成蜂率在50.0%~62.8%。研究表明,中小型天牛幼虫、大袋蛾、蜜蜂雄蛹、大理窃蠹等昆虫是较好的繁蜂寄主,可成功地繁育出大量管氏肿腿蜂。 关于繁蜂寄主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某些种类的寄主虽然在实验条件下能够成功地繁育出子代蜂,但在规模化繁蜂生产中未必具有实用价值。在规模化生产中,寄主的获得方式、获得量以及寄主的获得时间能否与繁蜂时间相衔接等问题,都是在繁蜂生产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前规模化繁蜂生产中所用的寄主,主要是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