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清帝东巡祭祖那些事儿
祭祀先祖是一项始于商朝而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活动。现代民间通常于春节期间进行祭祖,有的在家里祭拜,有的在祠堂祭祖,还有的前往墓地祭祖。具体祭祖的细节依照各地习俗存在着差异,然而祭祖的重要性却从未改变过。事实上,对于古代帝王来说,祭祀祖先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在清朝皇帝祭祖活动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有清一代,清帝出关祭祖11次,笔者今天就给大家讲述清帝东巡祭祖的历史往事。
缘起顺治的乡愁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七十五卷中记载顺治皇帝曾于顺治十年(1653)五月时首次下谕三院:“朕仰承天眷,统一区宇,深惟我太祖武皇帝肇造艰难,太宗文皇帝大勋克集,诞祜朕躬,以有今日。自登极以来,眷怀陵寝,辄思展谒……”
此时的顺治皇帝离开自幼居住的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已有10年之久,经常因思念先皇和故乡而寝食难安,对父亲和故乡的怀念使顺治皇帝提出回盛京“躬谒山陵、稍展孝思”的预想。
次年七月,顺治皇帝再次下谕礼部希望择吉日东行,然而这次出行计划因顺治九年到顺治十一年(1652~1654)间直隶地区连年水灾和南征大军尚未班师回朝而一再推迟,最终未能成行,只得“俟他年有暇再行展谒”。谁知“他年”竟成永别,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皇帝驾崩,未能东巡盛京祭祖成为他短暂生命中的遗憾。
关外祭祖的“起承转合”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康熙皇帝在18岁那年,即康熙十年(1671)九月,正式启程东巡。这是一次较为简陋而仓促的行动,刚刚肃清鳌拜集团、废除辅政大臣制度的康熙皇帝于九月初三出发前往盛京东巡祭祖。九月十九,康熙皇帝抵达盛京,当日上午,康熙皇帝到福陵进行拜谒。九月二十二对昭陵进行拜谒,同时又派遣随行官员前往位于兴京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村)的永陵进行拜祭。祭陵结束后,康熙皇帝原定继续北行,巡视边境,然而因为“三藩”之乱不得不提前返京,匆匆结束了第一次东巡祭祖活动。
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早春二月。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平定“三藩”之乱,实现了全国统一。为向祖宗报喜,第二次东巡祭祖的计划被确定下来。与第一次的匆忙不同,此次东巡声势浩大,随行者除王公大臣、八旗官兵外,还有8岁的皇太子胤礽。这次行程除了拜谒祖陵外,还在多地巡狩围猎,并于五月返京。
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此时的康熙皇帝正值壮年,御驾亲征噶尔丹,成功平叛。为了向祖先告祭,年届45岁的康熙皇帝于七月二十九从京师启程.在吉林境内,康熙皇帝进行了多次围猎活动,并在巡视期间即兴赋诗《松花江网鱼》。吉林巡狩结束后,康熙皇帝车驾南下,于十月十三至兴京永陵告祭,三日后抵达盛京,并亲自到福陵和昭陵进行祭祀。这次东巡是整个东巡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次。
承接康熙皇帝东巡盛事的人是雍亲王胤禛。清代,唯有雍正皇帝在登基前进行过盛京祭祖的活动。康熙六十年(1721),年事已高的康熙皇帝特派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率皇子皇孙东巡盛京祭祖,由皇子祭昭陵,皇孙祭永陵。有关这次祭祖的文字记载不多,一些细节已经无从得知。
到了乾隆时期,清帝东巡祭祖活动的规模到达了顶峰。乾隆皇帝一生东巡四次,分别是在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四十三年(1778)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和康熙皇帝不同,乾隆皇帝的祭祖之旅并非完全出于以汇报功绩为目的,更像是在向他的祖父康熙皇帝致敬。因此,乾隆皇帝的四次东巡排场更大,礼仪也在康熙时期的定制基础上更加详尽。乾隆皇帝东巡时的活动很多,在他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巡时,正值壮年的乾隆皇帝在出关前进行四次狩猎活动,出关后又在蒙古哲里木盟多次行围。除了例行联络蒙古贵族,喜好风雅的乾隆皇帝也在东巡途中屡次题咏、吟诗作赋,并在首次东巡时留下了日后震惊世界文坛的《盛京赋》。除此之外,乾隆皇帝东巡期间也多次题写匾额、楹联,如“泰交景运”“紫气东来”是为取其祥瑞之意,祈盼龙兴之地庇护大清帝国。至此,清朝的封建统治达到了顶峰。
随着1795年乾隆皇帝退位,清帝东巡进入了嘉庆、道光阶段。
嘉庆皇帝一生东巡两次,分别是在嘉庆十年(1805)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为了效仿先祖,嘉庆皇帝的两次东巡都安排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后。嘉庆九年(1804)九月,川楚白莲教乱被平定,持续了9年的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以此为由,嘉庆皇帝于嘉庆十年(1805)七月出行盛京,举行谒陵典礼。第二次东巡也是在镇压了嘉庆十八年(1813)的天理教起义和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高罗衣起义之后进行。虽然嘉庆皇帝尽可能维持皇帝巡狩的排场,但此时腐败的清政府已经因为长期的农民起义而受到重创,无力再维持这种皇家的体面了。
道光九年(1829),道光皇帝出巡盛京,拜谒祖陵。这是清代皇帝最后一次东巡,此时国内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大清的国运由盛转衰。至此,清帝的东巡祭祖活动正式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