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1
冀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保护文化遗产》教学有感
备课时翻到冀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保护文化遗产》这一课,指尖抚过教材里敦煌壁画的局部图,突然想起去年带学生去博物馆时,有个孩子趴在展柜前问“这些颜色为什么会掉啊”,那一刻的疑问,成了我设计这堂课的最初灵感。我不想把课上成枯燥的知识点罗列,毕竟对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遗产”两个字太容易和“陈旧”“遥远”挂钩,怎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和自己有关联的“活着的历史”,成了我备课的核心。
上课铃响后,我没有直接翻开教材,而是播放了一段自己剪辑的视频:开头是家乡老街上斑驳的砖墙,砖缝里还留着几十年前孩子们画的粉笔小人;接着是故宫角楼在不同季节的光影变化,有游客在红墙下拍照,也有工作人员在仔细擦拭栏杆;最后定格在敦煌莫高窟的修复现场,修复师拿着细小的毛笔,一点点填补壁画上的裂痕。视频放完,教室里很安静,平时爱调皮的男生小王突然举手:“老师,我奶奶家老房子墙上也有这种画,去年拆迁的时候被刷掉了,那算不算文化遗产啊?”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瞬间激起了讨论的涟漪。我趁机引导他们思考:“文化遗产不一定都是宏伟的建筑或珍贵的文物,那些能留住我们记忆、反映生活变迁的东西,同样值得被珍视。”
在讲解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时,我没有单纯地罗列数据,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哪些东西正在慢慢消失”。有个小组提到,小时候常去的手工糖画摊,现在只能在庙会偶尔看到;还有小组说,家里长辈会唱的地方小调,年轻人没几个会了。讨论结束后,小李红着眼圈说:“原来这些消失的东西,也是文化遗产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好奇,慢慢生出惋惜和责任感,我知道这堂课已经触动了他们的内心。这让我想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提到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当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时,知识才真正有了温度和生命力。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保护”的意义,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他们用身边的材料,为自己心中“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制作一个简易的保护方案或模型。有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微型老茶馆,还在里面放了小纸条,写着“定期举办茶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茶馆的历史”;还有学生用彩笔绘制了家乡古桥的保护示意图,标注出需要加固的部位和禁止攀爬的警示语。在展示作品时,每个学生都讲得格外认真,他们的方案或许不够专业,却充满了真诚和创意。我突然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种子,其实不需要刻意去播种,只要给学生一个贴近生活的切入点,他们自然会生出守护的意愿。
下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卡片,让他们写下“我能为保护文化遗产做的一件小事”。有的学生写“向家人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有的写“记录爷爷奶奶讲的老故事”,还有的写“不破坏古建筑上的刻画”。看着这些稚嫩却坚定的字迹,我想起自己最初教这堂课时的焦虑——担心内容太枯燥,担心学生不感兴趣。但现在我明白,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们的提问、思考和行动,也让我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保护不只是专家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而美术课的意义,就是点燃学生心中那束关注与守护的微光。
这堂课后,有个学生特意跑来告诉我,他周末和父母一起去了家乡的历史街区,还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做成一本小相册。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文化遗产的名称和年代,而是他们开始用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好,用行动去守护心中的珍视。未来再教这堂课时,我或许会加入更多学生的真实案例,让这份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在课堂上不断传递、延续,就像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遗产一样,永远鲜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