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令人难忘的纪念碑雕塑》教学有感.docxVIP

冀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令人难忘的纪念碑雕塑》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冀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令人难忘的纪念碑雕塑》教学有感

初次带着九年级学生走进《令人难忘的纪念碑雕塑》这节课时,我手里攥着的不只是教案,还有一份期待——期待这些即将面临中考的孩子,能在钢筋水泥的备考节奏里,透过雕塑的纹理触摸到艺术里的温度。上课铃响前,我在教室后排的展示区摆了三件特别的“教具”:一块带着弹痕的旧砖头(从老家拆迁工地捡来的)、一张泛黄的抗战老兵黑白照片、一束用皱纹纸折的小白花。没想到刚下课就有学生围过来,指着砖头问:“老师,这也能算‘纪念碑’吗?”这个问题像颗小石子,在课堂的池子里漾开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课堂导入时,我没有直接播放教材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而是先给学生念了一段本地抗战纪念馆里的文字记载:“1943年秋,村民们用门板抬着伤员转移,在村口的老槐树下,12名战士为掩护群众牺牲,后来那棵树的树洞里,常年有人放着野花。”念完后我问:“如果要为这12名战士建一座纪念碑,你们会让它是什么样子?”教室里安静了几秒,后排平时不爱发言的男生突然举手:“我想让碑身上刻上门板的纹路,因为他们是用门板保护了大家。”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纪念碑雕塑的教学,从来不是让学生记住“高浮雕”“圆雕”这些术语,而是帮他们找到艺术与生命的连接点——就像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里说的,真正的学习,总是从真实的体验开始。

在分析教材中《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雕塑时,我没有按常规先讲构图技巧,而是让学生分组做了个小活动:每组用课桌搭“江面”,用身体模拟雕塑里的人物动作。有个小组在模拟“撑船战士”时,男生们自发围成圈保护中间做“伤员”的女生,这个细节让我心头一暖。我趁机引导他们观察雕塑中人物的肌肉线条、眼神方向:“大家刚才用身体感受到的‘保护’,其实都藏在雕塑的细节里——你们看这位战士的手臂,肌肉紧绷的方向是不是正好对着江面?这就是艺术家在用石头‘讲故事’。”后来有学生在作业里写道:“原来雕塑不是冷硬的石头,是能让人看见勇气的东西。”这句话被我记在了教案的空白处,它比任何教学评价都更有分量。

课堂后半段的创作环节,我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做“高大上”的纪念碑,而是让他们用黏土、树枝、旧纽扣等身边的材料,做一件“能纪念自己心里重要的事”的小雕塑。有个女生用黏土捏了一只手,手里捧着一颗用红纽扣做的心脏,旁边放着一根小树枝。她小声告诉我:“这是纪念奶奶,她去年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给我织毛衣的毛线针。”我蹲下来跟她说:“你看,这根树枝像不像毛线针?你的雕塑已经在‘说话’了。”那天的课堂结束时,讲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雕塑:有纪念小学同桌的“纸飞机”,有纪念第一次跑步夺冠的“运动鞋”,还有纪念家里老狗的“小骨头”。这些作品或许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纪念碑”的定义,却真正实现了美术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用艺术表达自己,用创作留住感动。

课后我翻着学生的作业反思,有句话让我久久难忘:“以前觉得纪念碑都是离我们很远的大雕塑,现在才知道,只要是能记住重要的人和事,哪怕是一颗纽扣、一根树枝,也能成为纪念碑。”这让我想起备课前的困惑:面对即将中考的学生,美术课该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现在我有了答案——就像那些学生用简单材料做的雕塑一样,教学不需要追求华丽的形式,只要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根在学生的生活体验里,把每一次引导都落在他们的情感需求上,艺术教育自然会生长出温暖的力量。下次再上这节课,我想把学生的这些小雕塑也摆进展示区,让它们和那块旧砖头、那张老照片一起,成为新的“教具”——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一场温暖的传递,就像纪念碑雕塑,从来都不只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让后来者,能从那些凝固的细节里,读懂什么是爱与勇气。

文档评论(0)

186****20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