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方法与审美》教学有感.docxVIP

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方法与审美》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方法与审美》教学有感

推开美术教室的门时,窗台上的绿萝正垂着新抽的嫩芽,阳光斜斜地落在课桌上,把孩子们课前随手画的小涂鸦染得暖洋洋的。这是我教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方法与审美》的第一个早晨,原本在教案里反复打磨的“观察方法”“审美维度”等专业术语,在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神时,突然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方向。

上课伊始,我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讲“如何通过线条表现物体质感”,而是抱来一个装满“宝贝”的纸箱——里面有磨砂玻璃、光滑的鹅卵石、带着木纹的木块,还有孩子们常玩的毛绒玩具。“大家不用急着说话,先把眼睛‘贴’近这些东西,用手指轻轻碰一碰,再试着在草稿本上画一笔你‘感觉’到的线条。”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细碎的触摸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有个男生把鹅卵石翻来覆去地摸,最后在纸上画了一圈圈柔和的曲线,还在旁边标注“像小溪绕着石头流”;一个女生摸过毛绒玩具后,画了一堆轻轻浅浅、带着小绒毛的短线,说“感觉像抱着云朵,不敢用力画”。这一幕让我想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里“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比起我单向讲解“光滑物体用流畅线条,粗糙物体用顿挫线条”,孩子们通过触摸、观察、尝试画出的线条,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认知起点。

不过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用不同方法表现同一物体的审美差异”环节,有个女生始终低着头,手里的画笔迟迟没有落下。我走过去时,她小声说:“老师,我画得不好看,别人肯定会笑我。”听到这话,我突然意识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美”的判断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这时候保护他们的创作自信心,比教给他们更多技巧更重要。我没有直接安慰她,而是拿起她桌上的苹果,说:“你看这个苹果,有的同学用线条勾勒它的形状,觉得这样很简洁;有的同学用色块涂满它的颜色,觉得这样很鲜艳。那如果我们用点彩的方法画它,会不会像撒了一把星星在上面?你要不要试试,就算画得和别人不一样,也是这个苹果独一无二的样子呀。”我一边说,一边在她的草稿本上轻轻点了几个小点,她犹豫了一下,也拿起笔慢慢画了起来。后来她画的点彩苹果,虽然笔触还很稚嫩,却被同学们评为“最有创意的苹果”。这件事让我明白,美术教学中的“方法”不仅是绘画技巧,更包括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审美心态,而“审美”也不只是对“美”的欣赏,更是对“不同”的包容——这或许就是《方法与审美》这节课最核心的教学意义之一。

下课铃响的时候,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墙上,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你用了什么方法”“我觉得这个地方特别好看”。我看着那面五颜六色的展示墙,突然想起课前准备时,我曾纠结过要不要把“审美标准”讲得更具体一些,比如“比例协调才美”“色彩和谐才美”。但此刻我意识到,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美术课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让他们在尝试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发现“美”的多样性,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受。就像有个孩子在作品反思里写的:“原来画同一个杯子,用直线画和用曲线画,感觉它的性格都不一样了——直线的杯子像严肃的老师,曲线的杯子像温柔的妈妈。”这种充满童真又饱含个人体验的感悟,比任何标准化的“审美答案”都更有价值。

这节《方法与审美》的教学,与其说是我在教孩子们美术知识,不如说是孩子们在和我一起重新理解“美术”的意义。我会记住那个不敢下笔的女生最后露出的笑容,记住孩子们讨论作品时眼里的光,也会带着这些珍贵的教学瞬间,在后续的美术教学中,继续做一个“引导者”而非“评判者”,让每一节美术课都能成为孩子们释放天性、感受美好、建立自信的小天地——毕竟,比起教会他们“怎么画”,让他们永远保持对美术的热爱,永远愿意用画笔表达自己,才是更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更动人的“审美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20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