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论文:细读文本,优化阅读
细读文本,优化阅读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阅读文本是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自己的主观想像,激活自己的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对文本的情境、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和再造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呀,把阅读当作是与文本的一次对话,与心灵的一次交融,你肯定会受益匪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优化阅读教学,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多元化呢?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去阅读。
由于学生个体成行经历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各异,精神世界的多维。他们总是利用个体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去推断、感受课文的新意义。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读书,也是优化我们的阅读教学,实现文本理解的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文时:
师: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1:给予是快乐的,当你给予别人时,你会感觉到自己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是个特别能干的人,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生2:给予是一种奉献,一种无私的奉献。比如,我们经常给有困难的人捐款、捐物,就是一种奉献。
生3:给予是一种美德,其实接受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没有接受,哪里有给予?
生4:发自内心的给予,可以让人接受。但生活中的给予往往成了施舍与打发。比如对于叫花子你就是一种怜悯或打发!这种“给予”不是心甘情愿,我想为这些可怜的残疾人成立一个希望工程基金会就是对他们的最好给予。
这时,一位脸涨得通红的女生站起来,说:“我认为给予是负担和压力。我家条件不好,老师、一些亲戚给我买吃买穿的,经常送一些学习文具给我,我感谢他们。但我妈妈总说,‘长大了别忘了他们’!让我感到特别有压力。‘别忘了他们’不是让我将来回报吗!他们想让我十倍百倍地偿还他们,要是我让他们失望了怎么办啊?”
看样子“给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学生的感悟都是丰富多彩的,体验都是独特的。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朗读就是要让学生从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表现出来,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声音应从心里发出的,这是学生感受到的。尽管他们的发言中可能有偏颇,可能有错误,但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感受,我们应该珍视它。只要条件允许,每一节课都可以让学生亲近课本,放飞心情,大胆表述,享受到他们精彩的发言。
二、揣摩文本用词,体会文本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故事中,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那情那景之中,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亲自去感受一下故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下编者的意思,继而在故事中掌握知识、解决疑惑、释放情感、获得体验。
苏教版小语第十册《水》一文的最后,母亲用瓢舀了半瓢水帮我们从头淋到脚,我们舒服得啊啊直叫时,母亲说了一句话:你们真的被“饿”坏了。母亲为何不说“渴”字而用“饿”字?正因为作者那儿极度缺水,他们都快被风干了,他们的肌肤处在极度缺水(饥饿)的状态,可想而知那时的人们对水的渴望,也更突出了水的珍贵。那么我们的学生也要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编者的意图,那就是珍惜水资源!
苏教版小语第十一册《爱之链》一文中乔伊发现那位矮小的老妇人在冷风中微微发抖,我问学生:她为何“发抖”,有学生说是因为天冷,也有学生悟到,那是因为老妇人害怕。我问害怕什么,一学生说,天越来越黑,害怕回不了家。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已经绝望了,所以她越来越害怕。这时另一学生马上回答,在这样偏僻的荒无人烟的小路上,见乔依向她走去,她更害怕,因为她好担心乔依是坏人啊。你看,抓住了“发抖”两字就能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这样措词的原因了。——所以,引导学生用心揣摩阅读文本中的人物的用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章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三、走进人物内心,升华学生情感。
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是否能走进人物内心。”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入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读文章不止是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更要能读进文本的内涵,读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与精神世界。
如《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当那位年轻的女记者问霍金:病魔永远地将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涂料用滑石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1年护士资格考试统考历年真题汇总及答案.pdf
- HGT3737-2018 厌氧胶粘剂行业标准.pdf
- SPSS16.0教程完整版课件.pdf
- Axure-RP-9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慕课版)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pdf
- WWT 0043—2012碳十四年代测定骨质样品的处理方法.pdf VIP
-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docx VIP
- 【40套试卷合集】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英语九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pdf
- 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全套课件】.pdf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试题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