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以广州市为例((下下))
————以广州市为例以广州市为例 ((下下))
2018年 02月 28 日
2.5 层次聚类分析
该研究使用的是层次聚类分析的 Q 型聚类,即以广州市各区为个案,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区
域划分到一个土地利用区内,达到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目的。SPSS19.0 提供了多种层次聚
类方法和计算变量个案间距离的方法,选用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聚类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区
别。组间连接层次(Between-Groups linkage)和欧式平方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是学者在层次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计算简单,能较好地体现算法
的性能,聚类结果比较准确合理。该文将层次聚类分析提供的多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展示),发现采用组间连接层次和欧氏平方距离进行聚类得到的结
果与区域的发展情况最为符合,故该文采用此种聚类方法,得到如下聚类结果树状图(图
1)。
图 1 广州市层次聚类分析树状图
2.6 综合分区结果
根据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在类间距离 d=7时,研究区域分为 4类:荔湾区、海珠区、越秀
区和天河区为一类;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为一类;南沙区为一类;
(新)黄埔区为一类。
2.7 各分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上述聚类结果和结合各分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将广州市四大分区命名为中心发达区、综合发展区、重点潜力区和资源组合区,并提出四
大分区的土地利用方针(表 4 和图 2)。
图 2 广州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表 4 四大分区土地利用战略及方针
四大分区 包含区域 土地利用方针
中心发达 挖掘后备土地潜力节约集约利用
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
区 土地
综合发展 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从化 调整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
区 区 效益
重点潜力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创新土地发展
南沙区
区 方式
资源组合 (新)黄埔区 整合土地资源优势协调区域土地
区 发展
表 5 四大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数值比较
综合发展 重点潜力 资源组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中心发达区
区 区 区
土地利用结构 耕地比重(%) 5.660 12.740 8.22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激励相容理论的韩国生育政策实践检视——兼论对中国的启示(上).pdf
- 基于激励相容理论的韩国生育政策实践检视——兼论对中国的启示(下).pdf
- 基于激励相容理论的韩国生育政策实践检视——兼论对中国的启示(中).pdf
- 基于价值创造的中交三航设计院网络报销模式应用.pdf
-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控——以大都混凝土集团为例(上).pdf
-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控——以大都混凝土集团为例(下).pdf
- 基于价值网环境的财务管理:案例解构与研究展望(上).pdf
- 基于价值网环境的财务管理:案例解构与研究展望(下).pdf
- 基于价值网环境的财务管理:案例解构与研究展望(中).pdf
- 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民工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以武汉市农民工调查为例(上).pdf
-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江西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上).pdf
-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江西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下).pdf
-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江西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中).pdf
- 基于卓哈里窗口模型的我国行政沟通障碍及其消解对策研究(上).pdf
- 基于卓哈里窗口模型的我国行政沟通障碍及其消解对策研究(下).pdf
-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内涵发展研究——以宁夏现代煤化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为例(上).pdf
-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内涵发展研究——以宁夏现代煤化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为例(下).pdf
-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国土开发强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上).pdf
-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国土开发强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中).pdf
-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以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为例(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