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行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研究综述.docxVIP

淮河行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研究综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河行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一直是治淮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就1954年12月阜南县濛洼蓄洪区调查委员会编制的《对濛洼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展开研究和分析,通过梳理调查报告的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群众对安置方案的态度及要求等内容,深度挖掘和剖析史料价值,以期为淮河行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濛洼蓄洪区位于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下至南照集之间阜南县境内,南临淮河,北临濛河分洪道。蓄洪区面积180.4 km 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18]79号印发了《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2018—2025年)》 1 调查背景 1950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在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1950—1954年几年间的治淮,在濛洼蓄洪区内修建了一批庄台,保证了1950年型洪水情况下群众的居住安全;但1954年大水时,濛洼5万多群众散居在低小庄台或低岗地,虽在汛期对群众进行了临时转移,区内近2万间房屋依然被洪水冲毁,占总房屋数的75% 2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2.1 行政概况和人口分布 蓄洪区属两省三县相连地区,包括安徽省阜南县、颍上县及河南省淮滨县,共计15个乡67个自然村庄。蓄洪区内共有53 595人,其中老庄台居住14 962人,平地居住15 352人,新庄台居住13 560人,濛淮堤居住6 514人,安舟岗地居住3 207人,详见表1。 2.2 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总体上,蓄洪区内除少数特产外,一般都以种地为生,群众共同特点是:会捕鱼、捉虾、做生意,一般群众生产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湖洼西部老观、杜寨、崔集等5个乡习惯于种植甘蔗、大蒜、西瓜等土特产。湖洼中部王郢、大同、童楼等5个乡,过去因涝灾较多,靠地生活信心不大,故群众大都以捞鱼捕虾、打长工、拉船、挖河、逃荒、贩运为生,少数群众被迫不务正业,甚至当土匪。濛洼东部如刘沟、老家等3个乡,地势特洼,耕种较难,但群众地较多,改种杞柳,自种、自做、自销,生活较为富裕。 1949年前,濛洼地区属两省三县,在反动统治时代,属于三不管地区。据老年人记忆,从光绪十年至“民国”三年之间,濛洼是一个荒草水草丛生、人烟稀少、没有行人出路、湖河不分之地。湖洼地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十年九不收;加之群众土地占有相当不平衡,造成生活水平悬殊。 1950年大水后,开始大力治淮,开挖了排水沟,经黄泥湖直通退水闸,一连串的湖泊都控制了洼地积水,改变了濛洼旧面貌,濛洼治成了肥沃良田。土改时群众普遍得到了土地,最多的每户得七亩多,最少的每户得两亩左右,治淮保证了麦收并能争取秋收,群众生活较1949年前大有改善,如群众反映:“过去麦不保、秋不收,治淮后,麦望丰收、秋望收。” 2.3 群众对安置方案的态度及要求 调查时提出了两个安置方案,一是扩建庄台为主和部分迁岗等安置方案,二是迁岗、新建安岗保庄圩和迁入沿堤庄台等安置方案。总体上,群众是支持和赞成迁岗、新建安岗保庄圩和迁入沿堤庄台等安置方案。具体如下: (1)岗地及安舟岗(现为安岗保庄圩范围)一带群众。基本上同意湖地群众迁岗与新建安岗保庄圩方案,大致有以下四点理由:一是濛洼蓄洪时,亲友都来逃水灾,岗地上人畜混住、人山人海,占压青苗致庄稼受损坏,影响收成。二是岗上人多地少,人均1.5亩,收成不够吃,蓄洪时政府仅救济洼地群众,因岗地不受水淹,得不到救济;工程实施后如进行岗地、湖地调剂,可以以少代多,岗地群众可多得土地。三是蓄洪时,在缺粮少草情况下还需贴补、照顾来投亲友,造成全家因忙于照顾亲友而影响生产。四是湖地群众迁岗后,有利于集中建设集镇。 (2)中部洼地群众。大部分拥护迁岗方案,少数抱着中间态度,群众的态度及意见主要如下:一是历年来不断受到洪水威胁,家庭财产难保,因而积极要求摆脱“水窝”,尤其是无劳动力孩子,被当年洪水吓怕了,如群众反映“湖里有钱不盖房,怕的是洪水来冲光,劳动几年抬不起头了。”二是青年积极要求走出去,如青年群众反映“加大庄台不管,东一个西一个,还占满了地,又影响蓄洪。即使建了庄台,发大水时,在湖中好像一个小孤舟子,容易被洪水打坏,不如把钱买机器走社会。”三是少数群众进退两难,不迁怕水,迁又怕远。四是老年人不大赞成,故土难离,不愿搬家,反映说“人恋土地,虎恋山”。 中部洼地的群众思想上绝大多数拥护迁岗方案,仅个别有不同意见,基本上都是想解决安居问题,但对迁岗安置有些要求,如到岗后的场园、厕所、生产问题怎么解决,何时能实现机耕等。综合有如下要求:一是在岗地要划分建设用地,留下公共场所用地,并预留宅基地,便于今后发展。二是提前做好迁移准备工作,非汛期组织劳动力筑坝盖房,以免汛期措手不及。三是湖地庄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