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艮与泰州学派的平民精神.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王艮与泰州学派的平民精神 宋明时期,学校数量众多,大师众多,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王艮以一介布衣创立泰州学派抗衡其间,经久不衰,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决非偶然幸至,而是由泰州学派的人格特征所决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一是布衣倡道的平民精神;二是持出位之思与现实参与的狂侠精神;三是持论高远尊崇人格独立的主体精神。 一、 坚持平民本色 泰州学派首先是一个平民学派,其主要成员和不少弟子都出身于平民,并且终身不仕。该学派从创始人王艮起就始终“圭角未融”(王阳明语),保持平民性格和特色,保持和下层群众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泰州学派以布衣倡道,充分表现出独特的平民精神。 泰州学派平民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注重于着眼平民教育,吸收平民布衣传道。王艮本人就是一介灶丁,他把传道宗旨立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直至晚年,泰州学派已名动一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颇有影响,王艮仍然坚持“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的平民教育主张。而泰州传人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且发皇光大。如徐樾收布衣颜钧为弟子,颜钧又收布衣何心隐为弟子,焦 向田夫夏廷美授学,而王艮门下有名的弟子如朱恕为樵夫,韩贞为陶工,林春是佣工,这些平民子弟成为泰州学者后仍然不忘平民本色。 黄宗羲在《泰州学案》中生动地记叙了朱恕从学王艮后的一段轶事。后来,朱恕师事王艮后,渐有名气,学使胡庐山想召之为幕,朱恕竟不就。胡庐山则以事役之,恕乃短衣徒跣,以一付樵夫打扮往见,终与胡成礼而退,由此可见朱恕虽从学,仍不改樵子骨气,坚持平民本色。 王艮的另一个弟子韩贞治学的平民精神则更典型。韩贞号乐吾,世业陶。二十五岁时,朱恕引其至安丰场王艮门下,师事王襞,布衫芒履,惟晨昏从洒扫而已。时门下士有笑其蓑衣为行李者,于是题诗壁间曰: 随我山前与水前,丰蓑霜雪半蓑烟,日间着起披云走,夜里摊开抱月眠。宠辱不加藤裸上,是非还向锦袍边,生成难并衣冠客,相伴渔樵乐圣贤。 诗中表达了其安贫乐道,不屑锦袍衣冠,只愿相伴渔樵为乐的平民精神。韩贞离开安丰场后坚持平民讲学传道,声名大振,远近来学者数百人,门庭履常满,忄卷忄卷以明道化人为己任。黄宗羲在记述韩贞讲学的情景时称之曰:“秋成农隙,则聚德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前歌后答,弦诵之声洋洋然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韩贞传》)并描述韩贞讲学的听众“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同上)而讲学的原则是反对“闲泛语”,主张在百姓日用中求道。他认为:山野村老能够成圣,愚夫愚妇与尧舜相同,这就是泰州学派平民精神中表现出来的平等思想和人格力量,这对于鼓动身为低贱的劳动群众认识自我、尊重自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韩贞还直接继承了王艮不求仕途的生命价值观。《韩贞传》载: 三十七岁,邑中杨南金见其力学,劝攻举业,从事三月,稍稍能文,遂与杨试南都(南京),见诸生等篷跣入棘院,慨然谓杨曰:“大丈夫出则为帝王师,入则为百世师,所以伊尹三聘不起,为重道也。今治文如此求名,非炫玉求售,枉己而何”谢而归,复业陶。 当然,韩贞果真应试,未必能中。但他贵在不愿把自己当商品、炫玉求售,坚持为学时不屑“并列衣冠”的人生价值观,宁可复业陶。何也重道也。这是泰州学人中几代人都坚持的平民精神。 明末清初的关中学者李二曲对泰州学派自王艮以下,凡盐丁、农夫、樵子、佣工、商贩、戍卒、胥役均能登上学术殿堂,在《观感录》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观于这些出身于下层的学者,读必将感而兴趣。” 二、 “狂”:用“神”“思”“国” 近代有人评说明万历以后,有一股似儒非儒的“狂禅”精神风靡一时,这一风潮自心斋始、中经颜山农、何心隐,直至李卓吾达到“狂”的高峰、而其波流及于明末一班文人。其实,“狂”本是王学的本色,当时王阳明就自命“狂者”。如《传习录》载: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薛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贤的血脉。” 宁做狂者,以求真是真非、信手行去、不着覆藏;而不当乡愿,学成彀套,同流合污、混俗包荒。这便是阳明之不时之学所以有振聋发聩之影响的原因。王阳明的这一狂者精神对弟子影响极大。尤其是对王学左派,“狂者”几乎成了他们区别于王学其他门派的主要特点。如王龙溪就极力分辨狂倡与乡愿,对于“狂”字大加阐发。 王龙溪是阳明最得意的弟子,也是与阳明之学“不至十分决裂”的衣钵弟子,认为不得中行,宁取狂狷。而对乡愿深恶痛绝,直指“乡愿德之贼也”,是沦浃人心,求媚于世的小人,但却以紫色夺朱,郑声乱雅的假道学面孔欺世,是神奸之徒。从王龙溪的“狂狷”,我们可以看出,阳明之狂,其背后却是圣人意识在支撑,是因为学圣人而难达“中行”,便从精神命脉寻讨根究,实是圣人情结,光明超脱的举动。 王艮作为泰州学派创始人,其思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