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椿《云中郡志》的版本及版本考述.docxVIP

梁上椿《云中郡志》的版本及版本考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上椿《云中郡志》的版本及版本考述 梁尚春(1888-),义水乔,山西省灵县(今定襄县)。清朝立宪派的前三个梁善济教授长期留学日本,并获得了早水稻田大学的采矿和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晋北矿务局局长、伪山西省公署参议、山西旅京同乡会副会长等职。此前,学界对梁上椿的关注仅限于其《岩窟藏镜》,是书对中国古铜镜研究独具开拓之功。梁氏的藏书事迹却鲜为人知,也尚未被学界揭示。笔者在国家图书馆从事方志古籍的整理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梁氏所藏晋志共175种(180部),足见其对家乡方志古籍之珍视。由进一步探究可知,梁氏藏书室名为“岩窟”,自称“岩窟主人”、“岩窟梁氏”、“岩窟梁三”。目前笔者已见其藏书印有“岩窟梁氏”、“梁氏岩窟藏书”、“上椿”、“梁氏义乔其书满家”、“铜川梁三”、“畦蕉珍藏”、“岩窟所读”、“梁岩窟印”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方志中尚有梁氏墨笔题识13则,这些题识内容丰富,以藏书家之视角,不仅详述购书轶事与藏书体会,亦讨论版本优劣,这对学界研究“岩窟梁氏”藏书及山西方志古籍版本流传均有裨益。现以梁氏所题时间为序,将这些题识迻录如下: 一、 《大清郡志》明万历胡文家庭刻 《云中郡志》 本志修于顺治九年,雕板全与明体相同,坊间极稀见。据《中国地方志综录》所载,国内外图书馆所藏,共仅五部。此外,民廿九,来薰阁1获一部,售与交通公司图书馆,但闻其中有残缺。又,苏氏省吾谓其故里朔县曾藏有一部,现仍存否,正在检查中,余概无所闻矣。客冬,蜚英阁2获此一部, 今归余窟,完整无疵,难得之珍笈也。特为志。梁上椿识。三二,七。 按:《云中郡志》十四卷,(清)胡文烨纂修,清顺治九年(1652)刻本,二十册。是书为金镶玉装,正文首卷卷端下钤印“岩窟梁氏”、“铜川梁三”、“畦蕉珍藏”。识语题于“静文斋”笺纸之上,粘贴于书衣,落款处钤印“铜川梁三”。 此《云中郡志》是以当时“府”的建制比照古制“郡”而命名的。“顺治初年,胡文烨久购得明守汪承爵所纂《大同府志》,首尾三册,与郡之学博子衿辈,斤斤参稽,通牒报可,遂辑其事而纂修。”3这部府志对当时大同府及所属四州(浑源、蔚、朔、应)、七县(大同、广昌、怀仁、广灵、山阴、马邑、灵丘)的疆域沿革、建置兴废、分合迁徙、武备配置、人口田赋、水文气象等均有详细记载。同时,是书具有典型的以顺治刻本为代表的清初刻本特点,其版刻风格多有明代遗风,其显著特点即是字形长方、横细竖粗,所以梁氏称“雕板全与明体相同”。识语中言及“据《中国地方志综录》所载,国内外图书馆所藏,共仅五部”。经查,其所参考的应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其中记载了这五部《云中郡志》分别藏于北平东方文化委员会图书馆(一部)、国立北平图书馆(三部)、上海东方图书馆(一部)②4 另外,明清时期,朔州隶于大同府,民国元年五月改州为县,所以当苏氏友人前来拜会梁氏时,称家乡朔县藏有一部《云中郡志》。梁氏所用笺纸来自“静文斋”,其是当时北平琉璃厂地区著名笺肆。而识语中所言“来薰阁”、“蜚英阁”,均为民国时期北平琉璃厂地区的著名书肆。此本即为梁氏由蜚英阁购入。 二、 图书馆后藏本 同治《高平县志》 《高平志》,以顺治板为最早,然已不易见及,仅北平圕有二部。坊间习见,惟乾隆板(三十九年),至光绪续志,则亦少见。而介乎乾隆、光绪间之同治六年板,似最为精确。因三晋志书之缮修最普遍者,为乾隆、光绪两代,此外,则除本邑有笃学士绅或好学辑全外,鲜有纂修,故同治板实较他板为佳,取材当然正确也。岩窟梁上椿自志。三二,九。 按:《高平县志》八卷,(清)龙汝霖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六册。正文首卷卷端下钤印“岩窟梁氏”。识语题于“静文斋”笺纸之上,粘贴于书衣。 识语中所提“北平圕”即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前身。其实,早在明弘治八年(1495),时任县令杨子嚣即已纂成《高平县志》,但“书已佚,今存王守仁序一篇”5。此后,嘉靖、万历、天启间,该志均经重修,但均已佚失。入清以来,《高平县志》先后经顺治、乾隆、同治、光绪四朝重修。现存《高平县志》最早版本即为顺治志,十卷,范绳祖修、庞太朴纂,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傅德宜修、戴纯纂《高平县志》二十二卷末一卷,其中,卷二图谱较顺治志增学宫、书院、八景十一图,但其体例较顺治志为次,多罗列门目且统属混乱。另外,识语中言及的“光绪续志”为《续高平县志》十六卷,陈学富、庆钟修,李廷一纂,光绪六年(1880)刻本。虽光绪志所载唐牛元敬撰《清化寺碑》为《全唐文》所未收,但其目类多同乾隆志,并无变革。 梁氏推崇此同治志。观此同治志与顺治志、乾隆志、光绪志却有不同,尤其是其中人物、官司、选举等篇目所叙金人之事,可补《金史》之缺。此外,该同治志将“灾异”置于“食货志”下,是为与他志不同之处。值得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