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靖县莲花社区秦魏墓地发掘简报.docxVIP

甘肃永靖县莲花社区秦魏墓地发掘简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永靖县莲花社区秦魏墓地发掘简报

(3)丧葬产品和其他。

四、文化遗物

(一)生产工具

(二)生活用具

(三)装饰品

五、自然遗物

六、结语

秦魏家属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公社。墓地位于该村东部的一个台地上,俗名叫“楼子地”,北与大河庄遗址隔沟相距约0.5公里,西为簸箕沟,南面傍山,山麓有村落即为陈许家,西北面有一条水渠从墓地的边缘绕过,再往前眺望便是浩荡的黄河1。

墓地在废弃的齐家文化遗址上,是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调查黄河上游时发现的。遗址的范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50米,地势不甚平坦,由北往南逐渐升高,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路穿过,把墓地分成南北两部分。1959年和1960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在南部(即小路以南)发掘七条探沟(编号TC—I)、19个探方(T1—19);北部(即小路以北)发掘二条探沟(TA—B)、六个探方(T20,T51—55)(图一)。揭露面积共1011平方米。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曾在《考古》上作过简要的报导2。本文报导的是这两次发掘的全部资料。参加工作的有本所甘肃工作队的八位同志,以及甘肃省博物馆的四位同志。

在工作中曾得到甘肃省博物馆与永靖县文化馆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借此致以谢意。

一、地层堆积

秦魏家墓地的地层比较单纯,除农耕土外都属于齐家文化堆积。小路南部的地层堆积较厚,灰层最厚达2米以上,地层堆积和遗迹、墓葬的发现层位,大致是:第一层,农耕土;第二层,齐家文化墓地,共发现墓葬九十九座和“石圆圈”遗迹一处;第三层,齐家文化墓地与住地,共发现墓葬八座和窖穴六十个。北部的地层堆积较薄,农耕土下就见齐家文化墓地,共发现墓葬二十九座。另在北部西边发现墓葬二座(TA内)和窖穴十三个。现以探沟C为例加以说明(图二):

第一层,农耕土,厚20—45厘米,内含齐家陶片与近代瓦、瓷片。

第二层,黄褐土,质较硬,厚15—45厘米,齐家墓葬四座(M10、78、97、103)都打破此层。

第三层,灰褐土,质较松,厚25—55厘米,出有白灰面残块,厚约0.2厘米,并有零星的红烧土和木炭屑;窖穴42打破此层并被墓78所打破。出土物除陶器外,还有石、骨器等。

第四层,灰黑土,质软,厚45—75厘米,出土遗物较少。

二、建筑遗存

(一)窖穴

共发现七十三个,其中十三个分布在墓地北部的西边,比较分散;六十个在墓地南部,比较集中,有一部分被压在墓葬的下面(图三)。按其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1.大口窖穴八个。形状不甚规整,口部都大于底部。有平底和圜底两种,以平底为主。一般体积较小,口径多在1米左右,深约0.4—0.9米。如窖穴37,是一个圆形圜底的窖穴,口径1.4、深0.5米。内填灰土,出有石刀和陶片等遗物。

2.小口窖穴五十三个,都是圆形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形状规整,底部平坦,底径往往两倍或三倍于口径。大小不一,小的口径不到1米,大的达2米以上。部分窖穴的上部作直口,下部扩大,形如倒放的漏斗,最典型的如窖穴68,口径0.7、底径2.1米。其底径恰好等于口径的三倍。穴内出陶片、石锛、骨铲和兽骨等遗物。

3.长方形窖穴十二个。平面作长方形,体积一般较大。如窖穴25,长5、4、宽3.6、深1.3米,穴壁拍打齐整。填土内出有少量的红烧土和陶器、石器与骨器等遗物。

(二)“石圆圈”遗迹

一处(F1)。位于南部墓地的东北边。用天然的砾石排列而成,直径约4米。其中有几块砾石的上面还遗有赭石粉末的痕迹。从它与墓葬的位置上看,当属于原始宗教性的一种建筑遗存。

三、墓葬

(一)墓制

这个墓地共发掘墓葬一百三十八座。形制基本相同,都是长方形的竖穴土坑,没有发现葬具的痕迹。除儿童墓外,单人墓葬的墓坑,一般长1.6—2、宽0.6—0.7、深0.7—1米。合葬墓的墓坑较大,如墓124,系成人合葬,长2.42、宽0.9、深1.1米。墓坑一般都较规整,但有的宽窄不等,如墓23、50、91、95、97等为头端宽足端窄;墓29、45、46、48、64等则相反。坑壁多数垂直,少数作斗形。

南部墓地规模较大,分上、下两层。上层墓葬九十九座,排成六排;下层八座,排列较零散;不论上层、下层,骨架头部都向西北方。北部墓地规模较小,二十九座墓排成三排,骨架头部一律向西。北部西边TA内的二座墓,骨架头向西北。现将南部上层墓葬和北部墓葬的排列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南部上层墓葬分六排,从北至南(图三;图版壹,1)

第一排十五座。其中单人墓葬十座(M24、29、33—35、46—49、63),成人合葬墓四座(M30、37、45、50),成人与儿童合葬墓一座(M51)。都有随葬品。

第二排十五座。其中单人葬十一座(M5、7、8、22、23、26、38—41、44),成人合葬二座(M52、103),成人与婴儿合葬一座(M42),成人与儿童合葬一座(M6)。除墓26外,都有随葬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