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甘肃汉简上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
20世纪90年代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甜水泉附近的汉代遗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挖掘,明确了遗址的建筑布局、结构、性质和功能,并获得了大量以简单丝绸文件为主的文物。其中有简牍、帛书、纸书、墙壁题记等。此外还获得了家畜骨骼、丝麻织品、纸、文房用品等一大批文物。此遗址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993年开始进行整理工作,目前己完成了简牍文书的记录、登记、编号建档、文字考释、照片拍摄和其他出土器物的分类整理。现将基本情况简报如下,详细资料以今后发掘报告为准。
一悬泉镇、悬泉乡建置
悬泉置遗址位于北纬95,20,、东经40。20,之敦煌和安西两市县交界处,东去安西(唐瓜州)60公里,西距敦煌(唐沙州)64公里,现属敦煌市五墩乡管辖,安(西)敦(煌)公路从此通过(图一)。
遗址位于山前冲击扇缓坡台地上,海拔1700米左右。南依三危山余脉之火焰山,北临西沙窝盐碱滩,与北面的疏勒河和汉长城烽燧线遥遥相望。东南侧人悬泉谷直通悬泉水。遗址东南山顶有魏晋烽火台,西北平地有清代烽燧线,形成了汉、晋、清三个时代烽燧的交织网。
遗址周围为高低不平的砾石戈壁沙丘地形,该地属温带干旱气候,多风少雨,夏热冬寒。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限,今日附近无居民。
遗址地处交通要害之处,又有水源供给,是张骞通西域,贰师伐大宛的必经之地。两汉时期,特别在西汉,是东西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中转站。但汉代文献无任何记述。见于记载最早的是唐代文献《元和郡县图志》和敦煌遗书及其引文。《元和郡县图志》载:“悬泉水,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J9刺山,飞泉涌出,即此也。水有灵,车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敦煌遗书P2005号《沙州督府图经》载:“悬泉水,在州东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西凉录,异物志》云:‘侧出悬崖,故曰悬泉’。”又置有悬泉驿:“在州东一百卅五里,旧是山南空谷驿,唐永淳二年录奏奉勑移就山北悬泉谷置。西去其头驿八十里,东去鱼泉驿州里,同前奉勒移废。”P2691号《沙州城土境》载:“贰师泉,州东一百三十里。”另据S514号和P2814号文书,在行政上还有悬泉镇、悬泉乡的建置。宋代以后悬泉一名渐失,清人称“贰师庙”,现代称“吊吊泉”或“甜水井”,均实指一地。
二遗址分区开方
由于该遗址地处戈壁腹地,远离居民点,地表目标不甚突出,尽管距今公路不远,但一直未被发现。1987年8月,全国文物大普查期间,敦煌市博物馆普查组首次发现该遗址,之后省考古所会同敦煌市博物馆普查队两次赴悬泉考察。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又多次进行勘察保护,并采集到汉简60余枚。1989年冬,发现多次盗掘现象,加之风蚀作用,往往有简牍暴露。基于此种情况,1990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正式抢救性发掘,至1992年底,连续进行了三年田野工作,发掘工作异常艰辛(图二)。
经调查,该遗址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被沙砾尘土覆盖的遗址因地处山涧沟口处,经长期山洪冲刷,被分隔成东西两半。又因风蚀作用,整个遗址高低不平(图五)。根据地理环境等特点,发掘前将遗址进行分区,然后按划定的区域,从西往东依次开方,先清理灰区堆积,后清理建筑遗址。根据地表及堆积情况,选用5x5和10X10米两种布方法,总共开方141个。清理过程中,根据土质和包含物的变化,并结合出土的纪年简划分文化层位,将整个遗址和灰区纳入统一的文化层内。
三魏晋w、武帝宣帝时期土地遗迹
从文化层位和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器物,特别是简牍文书考察,遗址内涵比较复杂。去表层后发现,遗址西北角叠压有魏晋时期烽燧遗址,其下层为汉代建筑。在汉代建筑范围内,分布有墙基和灰坑。这些遗迹也存在叠压打破关系,据所出纪年筒可分早(武帝至昭帝)、中(宣帝至东汉初)、晚(东汉中晚期)三期。现存建筑多为晚期所建,曾多次维修。现分述如下。
魏晋烽燧遗迹
位于坞院内西南角,叠压在汉代房屋之上。南北长7、东西宽6.5、高出地表1米。用大小不等的青、白色石块垒砌,因已坍塌,其结构不明,石块内出土陶碗和纸文书各l件。陶碗与敦煌飞机场魏晋墓所出相近,纸文书字体与敦煌西晋木简文字相仿(图三)。
汉代遗址
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图四、六)。
1马粪土层墙下土坯填充法
2。马厩。位于坞院南墙外依墙搭建,由东、西两部分构成,靠东一组前、后2间,前间大,为11X11米;后问小,为llx6米。靠西为一大通间,与西南角楼相连。东西长28、南北宽14.5、墙基宽0.5、残高1米。用土坯砌筑,厩内残留部分木桩,坚硬的马粪土层最厚处达0.5米。其上部均匀地堆积0.5米厚的松软的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发那科机器人DCS双重安全性检查功能说明书FANUC.pdf VIP
-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数字化智能工厂AI大模型数智平台建设方案.pptx VIP
- 肝性脑病ppt课件ppt课件.pptx VIP
- 定位器原理及故障处理课件.ppt VIP
- 旅游大类《服务礼仪》 填空题试卷一.docx VIP
- 小学部编版古诗词必备题库(含答案解析).pdf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数学好玩-图形中的规律(8)-北师大版 20张.ppt VIP
- 旅游大类《服务礼仪》简答题试卷一.docx VIP
- 重点项目施工组织专项方案高压旋喷桩内插型钢.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