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石岭下类型与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的比较研究.docxVIP

甘青地区石岭下类型与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的比较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青地区石岭下类型与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的比较研究

马家窑文化与永韶文化关系的问题,于1925年在《赣考古》一书中提出“赣远古文化六期”。然而,他对原序列进行了修改。后来夏鼎先生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首次提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对马家窑文化渊源问题的研究也就由此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以往多着眼于文化内涵的异同,包括典型陶器型式,彩陶花纹图案的演变,房屋窑穴、经济类型的类比上等,论证精辟,且多达成共识,本文不再赘述,而是想从“石岭下类型”的命名、文化内涵及其与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的关系上入手,并结合甘青地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分布的地理环境、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分化的社会人文背景等,对该问题进行论述,谈几点看法。

一、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关系

仰韶文化因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青海东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半坡期,年代距今约7000年~6000年;中期为庙底沟期,距今约6000年~5500年;晚期为半坡类型晚期,距今约5500年~4900年。有学者经分析提出了“大仰韶文化”的概念,并分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晚期文化”三个阶段,且把相当于早期阶段的豫北冀南区的“后岗类型”独立出来,称为“后岗一期文化”,与“半坡文化“、北辛晚期至大汶口早期文化并存,而把相当于晚期阶段的豫中“秦王寨类型”、豫北冀南“大司空类型”划分为从仰韶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亚文化”。笔者赞同“大仰韶文化”的提法,其概念层次应等同于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等。出于历史的考虑,并便于考古学的宏观把握,本文将“半坡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都视为“大仰韶文化”下的亚文化或大的区域类型,其下又有小的区域文化和小的类型的划分。在此,申明这一点,有助于下文的讨论。

马家窑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曾又名“甘肃仰韶文化”,概念层次等同于仰韶文化,属铜石并用时代。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或称类型):第一期为马家窑期,年代距今约5290年~4880年;第二期为半山期,距今约4655年~4330年;第三期为马厂期,距今约4330年~4055年。有些学者在马家窑类型前插入一个“石岭下类型”,或将以石岭下为代表的遗存作为马家窑类型的早期,还有在马家窑类型之后插入一个小坪子期,或把小坪子期归入马家窑类型的晚期。

本文将探讨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即以甘青地区为界,讨论马家窑文化之马家窑类型与仰韶文化晚期之间类型的关系。按通常所说,我们把甘青地区分为两大区域,东部泾渭区(包括甘肃东部泾、渭河上游流域,宁夏南部山地,西汉水流域和白龙江中下游流域)与中西部河湟区(包括黄河中上游、湟水流域,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及甘南高原)。

甘青地区仰韶文化是自东向西逐渐发展的,前仰韶文化之一的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一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和汉水中游流域,东起陕西华县,西至甘肃天水,年代大约距今7900年~7000年。

距今10000年~6700年左右,青海东部分布着以拉乙亥文化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存。贵南县拉乙亥、小柴旦湖滨及青海湖南岸马河岸等地发现有大型打制石器、精致的细石器和骨锥、骨针、石珠等,但不见磨光石、陶片。虽已跨入新石器时代,但文化水平滞后于中原地区。据研究,距今8500年~3000年为中国大暖期的起讫时间,其中距今7200年~6000年是大暖期中稳定的暖温阶段,各地气候均较暖温,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国。植物生长空前繁茂,现代为草原的青海湖滨当时出现针叶阔叶混交林,从发现的紫果云杉残木可推知当时降水量达600毫米左右,温度高于现代3℃左右;森林与森林草原带的界线与今相比西移3~5个经度,至满洲里东北、布哈林旗、呼和浩特、贺兰山南、西宁一线;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是以高原草原和森林以及高原草原为主的植被面貌。所以这个时期青海东部发现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聚居地是不足为奇的,应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甘肃境内的早期仰韶文化分布于渭河、泾河上游流域,西汉水流域及白发龙江中游流域,经正式发掘含有该阶段遗存的遗址有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都大李家坪等,此外正宁县宫家川遗址调查材料也比较丰富。这些遗存文化面貌同陕西境内的半坡类型基本相同,差别不大,可归为同一个类型,其中位于六盘山东侧的宫家川早期遗存与陕西境内的半坡类型最为相似,而六盘山以西的同类遗存则与后者大同之中存小异。

庙底沟期是仰韶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除渭河上游、西汉水、白龙江中游流域外,甘肃中部黄河沿岸、洮河流域及青海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