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言语审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摘要]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言语审美,通过言语审美来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言语的价值美、意义美和形式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把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教师可从言语价值的审美、言语意义的审美及言语形式的审美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言语审美;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文学作品具有审美特性,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有效载体。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通过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来实现的。言语审美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由文学语言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读者间接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的心理认知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言语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言语价值的审美
赏析文章的言语价值,能使学生接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对文本主旨的审美,需要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真”,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体验,还原文本原有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还原文学形象,感悟人物精神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典型性。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显得丰满,是因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时,采用将文本人物形象还原为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能使学生对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產生真实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共鸣,涵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一说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有的学生说自己读书是给爸爸妈妈读的;也有的学生说自己是给老师读的;还有的学生说自己只是按时上下学,并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对此,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将自己与少年周恩来进行对比中,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并产生向周恩来学习的决心。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接受爱国情感的教育,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志向深深地扎根在心中,教师也能把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还原文本意象,感受作者情思
言语价值的审美一般会蕴藏在文学作品的意象中,读者阅读时要还原意象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意象还原的方法,将学生的阅读延伸到生活场域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诗,就展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立体的“枫桥夜泊”图。江枫、渔火、客船,还有那穿越时空的钟声,都使诗歌描绘的意境显得更加清幽、凄楚。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还原文本意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从诗题‘枫桥夜泊的‘泊字中可以看出,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生活,可为什么会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愁绪呢?”经过阅读,学生还原了诗歌的意象:那凝重、悠长、划过夜空、飞进这江边小船的钟声,叩击、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绪,使诗人感到一丝的暖意,同时也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怎能不引起诗人无限的遐想呢?通过意境还原,学生从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诗人心头的钟声中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怀。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还原诗歌意象,使学生在诗词描绘的意境中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还原文本意境,触摸作品灵魂
写景类的文章和古诗词都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意境还原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的意境中,形成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交流,产生审美感受,受到情感熏陶,从而触摸到作品的灵魂。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说一说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诗歌主要通过对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等景物的描写,为人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美丽的画面描述出来。学生展开描述:在一个美丽的山谷中,皎洁的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从石上缓缓地流过……这样,诗歌优美的意境就在学生的眼前浮现了出来。在描绘诗中的画面时,教师鼓励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清新、高雅的境界。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还原了文本的意境,还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作品的灵魂,感受到诗歌所流露出的纯净、空灵的艺术之美。
二、言语意义的审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