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有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学有感

当六年级的孩子们第一次握着毛笔,小心翼翼地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时,我仿佛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心中萌芽的模样。作为美术教师,教授人美版六年级上册《中国画——山水画法》这一课时,既有对教学过程的复盘,也有对美育意义的深层思考,那些课堂上的细碎瞬间,如今想来仍满是温度。

开课之初,我没有直接讲解笔法技巧,而是先带着孩子们欣赏《富春山居图》的局部高清影像。当屏幕上江水的浩渺、山峦的层叠缓缓铺开时,教室里原本的小声议论渐渐消失,有个孩子轻轻说:“原来画里的山和真的一样,还好像更温柔。”这让我想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情境性学习”的理念——只有让学生先走进艺术作品营造的氛围,建立情感连接,后续的技能学习才不会成为机械的模仿。我顺势引导他们观察:“大家看看,画家是用粗粗的线还是细细的线表现山的轮廓?近处的树和远处的树,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聚焦到细节上,有的指着屏幕说“近处的树颜色深,好像就在眼前”,有的发现“山的线条弯弯曲曲,不是直的”。这种基于观察的主动思考,比我直接告知“用披麻皴画山石、用点叶法画树木”要有效得多。

真正开始动笔时,问题还是接踵而至。有个男孩握着毛笔,手一直抖,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他急得差点把笔扔了:“老师,我根本画不好!”我没有急着纠正他的线条,而是蹲下来,握着他的手一起在废宣纸上画:“你看,咱们手腕不用太用力,像跟着水流走一样慢慢动。”同时,我想起“最近发展区”理论——孩子当前的能力还达不到独立画好线条,需要教师的支架式帮助。我让他先在纸上画横线、竖线,感受毛笔的软硬度,再试着画简单的山石轮廓。大概十分钟后,他拿着自己的练习纸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老师,你看!我画的山不歪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美术教学里,“会画”不是最终目的,“敢画”“愿意画”才是点燃孩子兴趣的火种。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留白”这一山水画的重要技法,我没有只讲“留白是为了表现云雾、江水”,而是做了一个小实验。我准备了两张画纸,一张纸上画满了山石树木,没有一点空隙;另一张只在中间画了几座小山,周围留了大片空白。我把两张纸放在讲台上,让孩子们说说看后的感受。有个女孩说:“画满的那张看着好挤,有点喘不过气;空白多的那张,好像能看到云在飘。”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有的说“空白的地方像天空”,有的说“感觉能走进那张画里”。这种直观的对比,比抽象的理论讲解更能让孩子理解艺术手法的魅力。之后,我让他们尝试在自己的画里留一块空白,并说说这块空白想表现什么。有个孩子在空白处画了一只小小的飞鸟,说“这里是天空,小鸟在飞”;还有的孩子把空白留在线条旁边,说“这是山旁边的雾”。每个孩子的解读都充满童真,也让我看到,当孩子真正理解技法背后的意义时,他们的创作就会充满生命力。

课程接近尾声时,我把孩子们的作品一张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墙上,没有评价谁画得“好”或“不好”,而是让他们互相说说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有个孩子指着一幅线条还很稚嫩的画说:“我喜欢这幅,他画的树像在跳舞。”被说到的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腰杆却悄悄挺直了。这种互评方式,既符合“多元评价”的教育理念,也保护了孩子的创作热情。下课铃响时,还有孩子围着展示墙不肯走,有的说“下次我想画更陡的山”,有的说“我要回家教妈妈画毛笔字”。

教完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画教学不只是传授技法,更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亲近传统文化的种子。那些握笔时的颤抖、成功时的笑容、对空白处的奇思妙想,都是美育路上最珍贵的风景。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牵着孩子的手,慢慢走,让他们在笔墨丹青里,感受传统艺术的温度,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或许就是美术教育最本真的意义。

文档评论(0)

美在当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