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3.docxVIP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3.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望》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 的一首律诗。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 从主题上来说, 都与人的品格、 志趣、情怀、抱负相关。从语文水平训练的角度来说, 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促动自主阅读水平的形成。 本单元的学 习目标有三项: 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 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 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升阅读古诗文的水平。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和名言警句。《春望》一诗中,杜甫通过描写长安城在安史之乱中的 荒凉破败,表达了诗人内心忧国思家悲己的情感, 充分体现了杜诗“沉 郁顿挫”的风格。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律诗, 小学阶段亦曾学习过杜甫的 《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春望》的内容应该不难。但是若不能知人论世,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留于表面。了解并感知安史之乱的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内心强烈的忧国忧民悲己的情感,从而真正去读懂、读透、读厚《春望》 ,才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读懂字义 ,在诵读中感知五言律 诗的特点; 2.推敲关键字,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了解安之之乱这个写作背景,结合其他诗歌“以诗解诗” ,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推敲关键字,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了解安史之乱这个写作背景,结合其他诗歌“以诗解诗” ,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比较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一个以前辉煌一时、繁华一时、鼎盛一时的时代,它为无 数文人墨客所描述。就以都城长安的春天来说就有如下描述: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杜甫《丽人行》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 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 —— 张元宗《望终南山》 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其他同学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在 诗中你领略到的盛唐时期的春之长安是什么样的。 过渡:同样是春天,同样是长安,公元 757 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现在就让我们追随诗人杜甫的目光,一起来春望吧。 板书:春望 杜甫 (二)读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春望》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懂字义。 提示:读诗的时候能够参看课下注释 2.请一学生实行试读、范读 (三)不一样的春 1.在刚才的朗读中,你注意到了此时长安城中的春天与盛唐时期的不同了吗?请试着用拉长声调、 短促重音等方式读出你对此时长安的印象,并用“我仿佛看见——”来描述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 师生交流:国破 草木深 烽火 2.这些特殊的长安春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 链接时代背景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 年 6 月叛军攻下都城长安,长安城内顿时一片混乱,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为了逃生四处逃窜。杜甫携一家老小迁至鄜州。 756 年 8 月,杜甫听闻肃宗在灵武继位,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想为 国出力,但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 《春望》作于 757 年 3 月。 安史之乱,历经 8 年,使黄河流域萧条冷落,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 900 万户锐减至 200 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可谓“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四)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春天?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凄凉、荒芜、悲惨的春天,那么,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春天? 除了安史之乱让都城长安被攻破,还有其他原因吗? 链接资料《月夜》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思考:诗中“闺中” “云鬟湿”“玉臂寒” 的是谁?月夜中此人“只独看”什么? 此诗的作者是杜甫。杜甫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上 通过“双照” 两字写出了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 所以,回到《春望》 中,我们就不再难理解薄薄的家书的万金价值了。 除了国、家的原因,作者笔下的春天如此,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链接资料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尾一句赏析 (五)小结“望” (六)作者笔下“炼”春望 杜甫其人其诗 杜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7****0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