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HPS教育理念,培养科学素养——以人教版“海陆的变迁”为例.docx

融入HPS教育理念,培养科学素养——以人教版“海陆的变迁”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融入HPS教育理念,培养科学素养——以人教版“海陆的变迁”为例 摘要:HPS教育理念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类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文以“海陆的变迁”为例,阐述HPS教育理念的具体应用。 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教育理念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中文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意在将这三者融入科学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融入HPS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 本文选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内容,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背后真实的科学史为依托,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推测结论,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还原科学史,成为知识的经历者。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理解地理术语的能力薄弱,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中回避洋中脊、上地幔等专业地理名词,用常见词语代替。 二、“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如果我告诉你,你脚下的这片陆地曾经是一片海洋,你相信吗?在学校附近栖霞山岩层中,发现了3亿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牙形刺……在南京江宁区汤山发现一块距今3亿多年的王冠虫化石,王冠虫属三叶虫纲,生活于浅海海域。 引导思考:南京经历过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造成的。 过渡:那么地球其他地方的海陆也在不断变迁吗?原因又是否相同? 展示资料:现象一——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现象二——东海海底发现人类遗迹;现象三——荷兰国土面积不断扩大;现象四:日本机场卫星影像图,分析各个现象并完成填空(见表2)。 引导总结:地球各处都会发生海陆变迁,既有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的自然原因,也有其他人为原因。 2.引出观念 过渡:我们发现,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那么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是固定不变的吗?如今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吗? 引导推测:七大洲、四大洋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海陆轮廓也在不断变化。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通过南京海陆变迁现象导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地理现象,引发科学思考,体会“沧海桑田”就发生在身边,增添新奇感,丰富乡土地理的知识。由身边的海陆变迁过渡到世界各地的海陆变迁,得出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化的观念,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3.学习历史,穿插实验探究 (1)世界地图的启示 过渡:观察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海陆分布图,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思考: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吻合,推测曾经是同一块陆地。 实验探究:以撕开的报纸模拟大陆轮廓边缘,请学生找到对应的报纸拼合起来(见图1),并说出拼合的依据。 引导归纳:大西洋两岸轮廓线相似是最直观的说明,但也可能是巧合。如同报纸需要表面的文字和图案吻合,陆地表面和内部也要有对应的“文字和图案”吻合,才能证明大陆曾经相连。 【设计意图】轮廓吻合不足以说明大陆曾经相连,通过实验探究,以撕开的报纸文字图案代指陆地表面山脉、生物分布、地下岩层等地理事物,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大陆曾经相连的结论。 (2)魏格纳的故事 环球航行使全球地图绘制更加精准,早在16世纪末,荷兰地图学家就观察到了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关性。很多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只是朦胧的猜想,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机会留给了20世纪的一位年轻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德国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当他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线相似后,便大胆假设,随后奔走世界各地寻找证据,最后提出大陆漂移说。 证据一:阅读教材图2.19。 证据二:阅读教材图2.20。 证据三:舌羊齿是2.5亿年前的蕨类植物,其种子不能远距离传播,它的化石却在不同地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半岛、南极洲)同时期的地层被发现。 证据四:史前淡水爬行动物中龙、水龙兽的化石在非洲、亚洲、南极洲、南美洲被发现。 证据五:北冰洋小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非洲南部岩石中有极深的冰川运动擦痕。 证据六:南极洲发现了大面积煤矿,储藏量约为5000亿吨。亿万年前,大量植物遗骸在地层中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物理作用转化成煤,植物遗骸堆积越厚,煤层就越厚。 引导思考:每种证据的发现说明了什么?这些证据是否支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3)推测“大陆漂移” 实验探究:你能否根据以上证据推测地球上海陆分布曾经的样貌。将魏格纳寻找到的化石类证据标注在世界地图上(见图2),按轮廓剪下各大洲,凭借化石线索拼出海陆分布原来的样子。 动画演示:2亿年前至今海陆分布变化过程,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 引导归纳:根据实验和动画,尝试说出“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魏格纳证明“大陆漂移说”的科学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