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火焰在燃烧》
威尔迪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作技法上, 他注重细腻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情节推进和描绘, 加之优美感人的旋律, 从而使其作品极富生命力, 兴演不衰。《游吟诗人》 (Il trovator) 是威尔第三大浪漫主义歌剧之一, 其中女主角阿苏切娜的咏叹调《火焰在燃烧》 (Stride la vampa) 是女中音的经典曲目, 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中抒情性与戏剧性紧密结合、音乐创作与情节发展相得益彰的特点。通过对其创作特色的研究, 进而探讨其演唱风格, 不仅可加深演唱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提高演唱的感染力, 也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威尔第歌剧的创作理念及演唱风格。
一、 音乐故事与叙事曲
《火焰在燃烧》是歌剧《游吟诗人》第二幕第一场中阿苏切娜的一首咏叹调。是继费南多对侍从及士兵所唱的《醒来吧, 醒来吧》及莱奥诺拉咏叹调《在静谧安详的夜里》之后的第三首叙事曲, 描写的是阿苏切娜在跟众人及曼里科讲述自己母亲被烧死时的悲惨经历, 音乐质朴、感人。下面对该咏叹调的一些创作特征作扼要分析。
1. 《阿苏切现行咏叹调》
威尔第在本剧中多用三拍子舞蹈节奏的旋律, 这同样体现在《火焰在燃烧》中。此种节奏简单、旋律入耳, 容易被听众记住, “能让听众高高兴兴地哼着剧中曲调回家”,(1)在这首咏叹调中, 威尔第以极为动情的旋律及强烈的三拍子来表现阿苏切娜当时喃喃呓语的情形以及她充满抗争和仇恨的感情。
阿苏切娜纯真的歌曲性旋律包含了悲剧性的内容, 也表现了当时勾起她心中可怕回忆的情形, 这首咏叹调的主题成为忆亡母的主题, 旋律朴素迷人而情感充沛, “散发出东方的奇彩异香”。(2)
2. 和声的戏剧效果
以pp音量进入的两小节前奏即让听众感到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 进而期待着恐怖的戏剧张力, 而歌者进入时的强声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极度痛苦 (例1) , 之后在歌曲第十九小节处的f又充分表现出阿苏切娜突然回忆起观看火刑的人欢乐叫嚣时的悲愤心情 (例2) 。总之, 音量上的鲜明对比加强了该咏叹调的戏剧性, 成为该作品一重要特征。
(1) 以主、属和弦为主的功能和声的运用, 辅以柱式和弦音型, 使这段音乐的表达富有力度, 在横向进行上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很好地烘托了阿苏切娜内心激动、愤怒的情绪, 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效果, 充分反映出该剧“动力性的戏剧进展”,(3)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威尔第歌剧中“天才的戏剧效果、激动人心的真理和人类的真情”(4)。
(2) 在广泛使用主、属和弦的同时, 作曲家对副三和弦、副属和弦、那不勒斯六和弦以及增六和弦 (增三四和弦) 等和声语言的运用, 再加上作品中主调 (e小调) 与其上方三度的中音大调 (G大调) 与下方三度的下中音大调 (C大调) 的交替更迭, 造成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调式、调性的对比, 更有效地突出了音乐的主题表达, 为阿苏切娜极具旋律美感的咏叹调作了贴切的和声衬托, 也充分彰显出浪漫主义大师威尔第充分运用音乐语言来为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服务的创作理念。
(3) 在主题段落的结束部分 (包括音乐主题再现之前的部分) , 伴随女主人公延续的、力度上不断加强的长颤音演唱、伴奏音乐以主、属和弦的连续交替、和弦内部添加双经过音、双换音, 以及在低声部运用属持续音等手法, 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倾向性, 凸显了阿苏切娜在讲述母亲被烧死的故事时近于疯狂的复仇心理, 音乐表现贴切、生动、感人 (例3) 。那波里六和弦的明亮色彩, 使得歌词“坏蛋的凶恶面貌”中主人公愤怒的心情得以突出, 再加上随后主、属和弦的交替, 充分体现了阿苏切娜当时由痛苦到愤怒的思想感情的波动。副属和弦的功能性倾向使音乐的发展更具有动力, 烘托出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与加强。
以上创作特征使得这首咏叹调在音乐表现上增加了戏剧性和抒情性, 细腻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内心感情, 很好地表达了咏叹调的音乐内涵。
二、 心火与火焰的交织
一般来讲, 歌剧人物性格要鲜明, 人物之间关系对比要强烈, 这样才能形成戏剧性冲突, 使剧情得以发展。在《游吟诗人》中, 阿苏切娜每次想到火和母亲时, 内心便感到极度痛苦, 思维也因此紊乱, 如在梦境之中。同时在剧中出现多次有形的火焰与胸中的心火、阿苏切娜心中的母爱之火与复仇的火焰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使剧情跌宕起伏, 引起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性格, 作曲家根据角色的表现需要确定了相应的声部类型。
1. 女中音的角色特点
在声乐发展史上, 到17世纪为止, 女中音和女高音并无明确的划分。当时多由阉人歌手来演唱女中音, 而更多伟大的女歌手是女高音。同时, 在作曲方面, 为女高音创作的声乐作品音域一般从c1到g2, 按现在标准这更适合于女中音, 而在17世纪, 女中音一般只能唱些较为次要的角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